中医提醒:从现在开始,健康进入60天“风险考验期”,需多加小心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5-04-08 11:05:11

每年四月初到六月下旬,集齐了各种不良天候环境,如倒春寒、雨夹雪、梅雨季、下冰雹、雨雾天、暑夹湿等,临床因外邪入侵影响身心健康的病例不少,加上一些病人旧疾复发或加重,让这60天时间,成为健康“风险考验期”。

这段时间多发的病症,集中在:呼吸系统——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等;消化系统——食欲差、脾胃湿困、腹泻等;皮肤问题——湿疹、汗疱疹、疮痘、痒症等;关节疾病——风湿骨痛、腰肢沉重等;情绪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

如何有效应对这段时间的健康影响?中医从最主要的问题入手,重点剖析。

一、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风邪,它直接或牵头引起身体多种病症。

中医把有害的致病因素统称为“邪”,最常见的有风、寒、暑、湿、燥、热“六邪”,邪分内外两类,所以风邪也有外风和内风。

外风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属于外邪,特点是善于走窜,游走不定,一会儿咽痛、咳嗽、头晕,一会儿肩背疼痛腰腿疼,等等。

内风与肝、肾、脾的功能失调有关,肝阴失养,肾阴亏虚、脾阳不升,所以虚风内动,出现眩晕感、湿热感、无力感,它的病因多归结于肝,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说法。

归纳起来风邪有3个致病隐患:风邪生湿——四至六月份的天气是生湿的好机会,风邪阻阳——清明到夏至妨碍阳气升发则大半年不得安宁,风邪升火——从寒湿到暑热正好为内火妄动创造机会。

风邪所引起的疾病个个不是善茬,中医病名多见于:中风、痛风、伤风、产褥风、破伤风、麻风、鹅掌风、赤白游风、喉风等,起病急、发展快、影响大。

二、风邪怎么治?风邪主要用风药治。

风药是中医的一个药系,它最早雏形见于《黄帝内经》,最早由金元时期中医学家张元素提出,由“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应用于脾胃学说,渐渐被后世接受,清代徐大椿、张锡纯进一步发扬。

风药就是专克风邪的,有5个主要作用:解表、散郁、胜湿、升阳、泻火。

风药本质是具有风性善行、走窜开泄、宣通气机、辛香辛凉发散等功效的中药,它不仅可以祛风,还可以在气血受阻后,重新疏通,缓百症治百病。有的中医把风药仅仅理解为“祛风散邪”,不够全面。

临床常用的风药有植物药,也有动物药,包括:防风、荆芥、柴胡、麻黄、蕲蛇、蜈蚣、紫苏叶、白芷、葛根、细辛、藿香、羌活、升麻、威灵仙、蔓荆子、秦艽、川芎、蝉蜕、薄荷、香附、生姜等等。

这些风药质地轻扬升散,包括“升、散、透、窜、通、燥、动”的功效,有祛风、疏风、散风、搜风、熄风、透风等类型,临床入药有轻、中、重等区别。

用量轻,则走表散风,在上焦,解决头痛身困、恶风发热、口渴等问题。

用量中等,作用于中焦,升阳解热郁,解决失眠、盗汗、烦躁、胸闷等问题。

用量偏大,作用于下焦,多见于下焦寒湿困阻,把湿邪寒邪的瘀堵打通,解决男科和妇科病困扰。

有代表性的风药,包括:

防风——风药通用药材,散风、升清、止泻、护阳。

荆芥——发汗解表,药力缓和,中医很爱用。

紫苏叶——散寒又升阳,兼行气止呕。

葛根——走经络,解肌透热,散阳明胃肠脏腑的风邪。

细辛——搜刮深入身体的邪风,以风寒多见。

白芷——散阳明之风,尤其是头面有风,见效很快,

三、风药味薄,可通可升举清阳,可开郁畅通气机,多见于8个作用。

1、善于钻入孔窍,如过敏性鼻炎、红眼病等,常用葛根汤。

2、善于治疗痒症,如荨麻疹、湿疹、疮痒等,如消风散。

3、善于治头面部疾病,如头晕头痛、面部长斑,如桑菊饮、蔓荆子散。

4、善于逐湿止痛,如各种风湿、腹泻等病症,如藿香正气散、完带汤。

5、善于醒神开窍,让身体神清气爽,春困夏乏非常有用,如归脾汤、天麻钩藤饮。

6、善于通络散寒,出现各种疼痛、炎症,用风药见效快,如独活寄生汤、续命汤。

7、善于鼓舞升阳,提升气机,改善精神状态,提升体质,如补中益气汤。

8、善于疏肝理气,这方面风药临床应用很广泛,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一贯煎等。

另外风药在发散郁热、止汗止血等方面,也有不错的功效,而且中医还积累了一些使用风药配伍的临床心得,包括:

阴虚阳亢配养肾阴的药、肝火上炎配清肝泻火的药、心火失稳配安神调肝药、肝阳化火须与平肝熄风药同用、阴血亏虚时配补阴养血药、脾虚配益气健脾药,等等。

总之,平稳度过四月初到六月底60天“健康考验期”,是很多人要关注和做好的事情,要以风邪为靶点,用风药为牵引和主力,认真调理,用药需遵医嘱。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