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7年统一天下,成事秘诀:高情商,顺人心,懂人性

边白说文史 2025-04-17 12:44:49

刘邦是大汉的开国皇帝,但他在没有起事之前,只是街头的一个小混混。

他的父母是农民,但他却不喜欢农作,所以父亲就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可他也不喜欢读书。每日游手好闲,乡邻见状都说他这一辈子是没有出头之日了。

可谁知道,他凭借着自己的游手好闲,结识了许多朋友,后来起事之后,这些朋友更是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让他成就了开国大业。

只能说这些乡邻对于刘邦的看法还是太片面了,他不固守成规,反而成就了他。

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他的会用人,高情商,顺人心,懂人性。

当然跟刘邦结交的人也都是社会底层的人,但这些人打起仗来更能吃苦。他们虽然没有读过兵书,但战争是让人成长最快的方式。

当初跟随刘邦起事的沛县乡亲有不少,只是最后能够跟随刘邦创业成功的也就那么几个而已。

他不仅和萧何、曹参二人是朋友,还与车夫夏侯婴有很深的交情,而这三人外加樊哙,也恰好是他起义时的老班底。

萧何

刘邦起初只是一个小混混,后来结识萧何后,才混了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当时的地位,远不如萧何、曹参等人。但此时的刘邦并没有刻意巴结奉承,善于社交的他,对朋友十分大方洒脱,跟谁也聊得来,并且这些人对刘邦都很服气,对他也很尊敬。

刘邦能言善辩,也善于结交朋友,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懂得用人,这是他能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刘邦能够成就这番霸业,最要感谢萧何,萧何不仅让他做了亭长,在他起事后更是帮他搞定了县令,让他打响了第一仗。

刘邦此人军事能力不强,在面对项羽时真是屡战屡败,还是萧何为其推荐了韩信,韩信对他的军事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所以刘邦能够结识萧何,是他成功的关键的一步。

在汉朝建立后评定功劳时,刘邦也并没有忘本,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将他排在功劳第一的位置,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樊哙

刘邦身边的大将樊哙起初只是一个屠夫,说到屠夫这个职业,大多数人都对此有偏见,认为屠夫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然而,刘邦却从来不觉得樊哙的身份低,反而与他相处地十分自在。

刘邦在沛县起兵时,樊哙就跟随对方,帮助他攻占沛县,成为刘邦早期的重要支持者。

樊哙是刘邦的妹夫,他娶了刘邦的妹妹吕媭为妻,这让二人的关系也是亲上加亲,密不可分。更为重要的是,樊哙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他甚至比刘邦更沉稳。

当初刘邦杀进秦国皇宫时被迷了眼,面对美人珠宝美酒佳肴,刘邦显然已经动心了。

此时的樊哙却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不然项羽就要杀过来了,所以他力劝刘邦快走,刘邦想要带几瓶美酒也被他制止了。

当初的鸿门宴刘邦能够全身而退,也离不开樊哙的功劳。

夏侯婴

夏侯婴早年是个车夫,后来他结识了刘邦,两人有很多共同话题,常常一聊就是一下午。

一次两人醉酒后,刘邦用剑刺伤了夏侯婴,此事惊动了官府,然而夏侯婴却否认自己是刘邦所伤,让刘邦免于牢狱之苦。

刘邦起事后,夏侯婴还是做刘邦的车夫。而他带着刘邦逃亡时,刘邦曾多次将刘盈和鲁元公主扔下马车,是夏侯婴将两个孩子带了回来。

夏侯婴的此举让吕后甚为感激,因此吕后在清算功臣时却对他留情,甚至还赐了离皇宫最近的一处府邸给他。

韩信

刘邦熟知人性,面对强大的能人,他会在达到目的之前隐忍一切。刘邦曾言“打仗不如韩信”,面对狂妄的韩信,刘邦也是对方提啥要求都几乎满足对方。

韩信最初投奔项羽,但未被重用,后来转投刘邦。起初,韩信在刘邦军中也未受到重视,直到萧何多次推荐,韩信才得以被重用。

韩信也不负众望,为刘邦最终击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能力越强的人,越不容易把旁人放在眼里,韩信就是这类人。

然而,韩信的狂,刘邦从来没有点破过,刘邦就看着对方膨胀,只等时机成熟“卸磨杀驴”。最后,韩信被萧何骗入宫中,以谋反之罪被处死。

不得不说,刘邦不仅懂得利用人性,还善于审时度势,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

许是因为他出身低微,所以他懂得一笑脸相迎,不管对谁都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才让他身边的贤士越来越多,只用了7年就统一了天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