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515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7 分钟)
明实亡于万历!
没错,上面这六个字或许是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共识,其实鄙人想说,这个观点几百年来一直都有。虽说省愚对于明朝的历史人物能够尽可能的客观评价,但是之于万历帝朱翊钧,在下实在想不出太多的溢美之词。
站在后世的上帝视角去看那段历史,可能朱翊钧那段怠政的日子反而是政通人和的时期,没有了他的参与,反而一切还顺畅了,客观上几乎也为后来一些君主立宪的国家做好了表率。而万历帝本人也很执拗,“总之朕说了不算,那么你们玩儿吧,朕不管了。”
为何要说“明实亡于万历”?显然,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一个读者也有自己的解读。而省愚认为,从被他宠溺的郑贵妃身上就能看出万历朝的腐败与荒唐。

据说是 万历帝与郑氏剧照
前面两辑,我们已经用接近七千字的内容全面详述了郑贵妃这位堪比“明朝慈禧”的荒唐人士一生的故事。当然,评价她是所谓“明朝慈禧”也算是笑谈,她倒没有慈禧那么大的权力,也不像慈禧那样随随便便就把光绪帝毒杀了。对于郑贵妃来讲,因为她本人受到的恩宠,进而在“爱屋及乌”的环境恩泽家人与家族,这里面的很多细节直接体现彼时荒唐的吏治与腐败的经济运作。
那么,从郑氏家人享受到的别样待遇与其本人身上的奇闻轶事中能看出几多历史的残忍呢?让我们收拾好这几段前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用轻松的心情开始《明朝后妃选辑》系列的第51辑的内容-郑氏家族待遇真相与郑氏轶事的细节回味。
·偏爱带来三分之一的存活率
众所周知,万历帝偏爱郑贵妃,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后宫粉黛无颜色,皇帝眼里只有郑氏,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也只有郑氏一人有生育记录。而郑氏的身体条件倒也还不错,几年时间内,生育了三子三女。不过让人有一点疑惑的是,仅有一子一女成年,存活率三分之一。
这存活的儿子便是“三太子”福王朱常洵,在此不得不提及一句《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所谓西海龙王三太子,到底有没有内涵谁?而这存活的女儿则是万历帝第七女寿宁公主朱轩媁。这朱常洵受到了哪些偏爱,在此就不做赘述了,老生常谈,觉之无味。而郑氏唯一成年的女儿寿宁公主,一样也得到了万历帝过多的偏爱。

亭台楼阁每一寸,山河表里俱存真
明末著名宦官刘若愚在狱中所写的《酌中志》曾记载,万历帝与郑氏曾亲自为寿宁公主挑选驸马。当初御前亲选之日,郑氏作为女眷并不能面见外男,便端坐于帘后,万历帝则“隔帘向郑娘娘指而目之”。都说万历怠政,什么事情都不管,郑氏所生公主的婚事,他倒是挺上心。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刘若愚”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名字,明末就有两位,一位是宦官一位是进士,以后还是细讲他们的传记。
·《明代外戚研究》所透露的真相
省愚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即是明朝的外戚权力并没有其他朝代的外戚权力大。根本原因在于“皇权至上,阁权对垒,皇权利用宦官掣肘阁权”的体制,皇权、阁权与宦官已经形成相对稳固的“三角形”体系,此时若要再插入外戚的权力,便会打破这样的平衡。
鉴于此,明朝其实险些多次出现外戚乱政的苗头,最终都依靠体系将这些苗头扼杀在摇篮中。按照惯例,外戚恩荫人数及其升迁顺序应当遵循皇太后家族优于皇后家族,皇后家族优于皇贵妃、贵妃、众妃家族的原则,但事实上外戚家族在这方面的待遇却并不完全遵此原则而主要取决于后妃受皇帝恩宠的程度。
而本文主角郑贵妃其家族待遇,就十分贴切这一条。在整个万历朝,郑氏家族拥有的恩惠显然高过皇后王喜姐家族,也明显高过太子朱常洛母亲王恭妃的家族。
研究型史料《明代外戚研究》一书中指出,综合现有史料,有明一代受恩最隆故恩荫授职人数也最多的外戚家族当属:
仁宗张皇后家族(朱瞻基的母亲)、
宣宗孙皇后家族(也就是影视剧里的孙若微)、
宪宗生母周太后家族(霸道女总裁,悄咪咪改陵墓设计那位)、
宪宗王皇后家族(主要在弘治、正德年间)、
宪宗万贵妃家族(比宪宗大17岁那位大姐)、
孝宗张皇后家族(一夫一妻那位)、
世宗祖母邵太后家族(嘉靖帝的祖母)、
世宗生母蒋太后家族(嘉靖帝的母亲)、
神宗生母李太后家族(“尔亦都人子”的发明者)
以及本文主角神宗郑贵妃家族。
万历帝在处理郑贵妃家族待遇的问题上,再一次体现出他并非是真心怠政,最终体现出来的怠政也就是认为争权失败后的泄愤而已。他对于郑氏的父兄、侄子照顾备至,甚至伯父与堂兄弟都个个安排到位。
郑氏的父亲郑承宪,在万历十年,也就是1582年之时只被授予正五品正千户锦衣卫带俸一职,当时郑氏初封为九嫔之一的淑嫔。
一年之后,1583年农历八月,郑氏从淑嫔进封德妃,万历帝立刻将郑承宪升为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带俸。
又一年之后,是为1584年农历八月,郑氏再次从德妃晋升为贵妃,万历帝同时将郑承宪升为正二品都指挥使带俸。
万历十七年,也即是1589年,郑承宪病逝,郑氏之父已经官至从一品都督同知。想问一句,他有什么样的功劳能够官居此位呢?是会治国还是会为民请命呢?着实可笑。
郑承宪去世后,郑氏的兄长郑国泰向万历帝请求承袭父亲的职位,神宗本打算授予郑国泰都督同知一职,也就是其父亲去世前的从一品官位。但因兵部反对,需减职相授,故万历帝授予郑国泰正二品都指挥使一职。数日后兵科都给事中张希皋上疏万历帝:
“都指挥使下都督一等,原系流官,例不承袭,会典昭然,郑承宪既居极品,国泰又得崇阶,皇贵妃之家如此,则皇后之家又当何如?乞收回成命,以示节制。”
您猜怎么着?嘿,万历帝根本就不理会,这个时候他就怠政了。万历二十九年,也即是公元1601年的农历十一月四日,万历帝上其母李太后徽号,加恩皇亲。与李太后一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郑贵妃之兄郑国泰却连升四级,官至正一品左都督。有明一朝,皇贵妃及其以下,无论有多受宠,若无军功,外戚授职最高只有郑国泰一人,得到了一品武职左都督的职位。您各位可以看出,彼时明朝的吏治腐败到何等的程度?说时迟,那时快,表面上因为内阁与皇权之间的权力平衡还能让朝野上下形成所谓的均衡局势,然而民众理解不到这么高深的主义,如果民众吃不饱饭,这坐垫上的蠢蠢欲动便将牵动每一根神经的迸发。
·《劝请赈济疏》引出的五千两白银
其实,郑贵妃还捐过一次款,这是一件中国古代少有的妃嫔捐款案例。
万历二十二年,也即是公元1592年,拥有众多藩王封地的河南遭遇天灾,当时的内阁首辅王锡爵上书万历帝,写了一篇《劝请赈济疏》请求发内帑之银赈灾。给各位朋友解释一下什么叫内帑,拼音nèi tǎng,指皇帝皇室的私财、私产。
万历在回复王锡爵的上谕中说道:
“昨日朕看饥民图说时,皇贵妃正好在侍,便问朕这是何图,为什么画著死人,还有投水的?朕说此乃刑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进河南饥民之图,今灾区甚是民饥荒乱,有吃树皮的、有人相食的、故上此图,欲上使朕知民饥荒乱,速行赈灾之事,以救危亡于旦夕。皇贵妃听说后,自愿出钱五千两,用以救济灾民。等之后中宫等再有捐赠的,一并发出。”
万历帝所表述的原文被如实记录在《明神宗实录》中,原文冗杂,在此就不贴出了。各位朋友相信朱翊钧说的话?难得回复一次首辅的奏疏,万历帝也不忘记给自己的郑贵妃请来一顶高帽,对于郑氏来讲,漫说五千两银子,就是五十万两,她若有心也是不难拿出的,只是她并不愿意罢了。
不过,后来作为皇贵妃的郑氏,在之后为重新刊印《闺范图说》所作的自序中提到了此次赈济救灾之事:
“予昔观《河南饥民图》则捐金赈济,今观《闺范图》则用广教言,无非欲民不失其教与养耳!”
由此可见,郑氏应该是一位有着学识背景的女子,难怪能够在那般纷繁复杂的斗争中屡屡得胜。关于她对于此事件的看法,也被记录在了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里。
·河北省贵妃桥二三事
在今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县级市安国市里,有着一座“贵妃桥”。列位看官中,如有安国的朋友,想必对于此桥并不陌生。安国“贵妃桥”始建于公元1597年,也就是万历帝与众大臣“国本之争”最猛烈的时期。
此桥于公元1599年竣工,此桥的出资方便是郑贵妃,所以得名“贵妃桥”。当时,郑氏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捞足资本,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实是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宫闱深闺中的皇帝妃嫔。桥身全长57.62米,宽7.5米,为五孔联拱石拱桥。系采用明代典型官式营造方法所营建,顶部有大理石一块,上刻:“大明万历岁次庚子秋季立,郑皇贵妃敕赐修建伍仁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贵妃石。

安国贵妃桥
郑氏选择安国这样一个近京师而被四方的药材之乡来修建桥梁,让人很难想象这是独属于她的智慧,这个举动不仅仅是为了农桑之利和区区利济通涉之惠,也是为了让万民景仰皇上的恩德,使皇家的恩惠得以流传百代。然而对当地的劳动人民来说,贵妃桥的修建却是“百福之事”。可以肯定的说,郑氏在为自己的儿子朱常洵积攒各方面资本的角度上,是一位合格的母亲,照理说她也应该教育出一位优秀的儿子。不过最终朱常洵变成什么样子,在此就不赘述了,以前我们单独讲述过,还请各位朋友前往查阅。
·大高玄殿的玄机
在郑氏身上,还有一次所谓的大高玄殿“山盟海誓”的事件。此事件主要流传于民间,颇为玄幻。
郑氏之子朱常洵出生之后,其央求万历帝立常洵为储君。紫禁城西北门有一大高玄殿,供有真武香火,许愿颇为灵验。万历帝便特意携郑氏前来进香,二人秘密盟誓,将来要立常洵为太子。明神宗御笔写下手书一张,放于玉盒之中,由郑皇贵妃代为保管。
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前文多次提及的1601年,“国本之争”以皇长子朱常洛被正式册立为太子而暂告一段落。相传万历帝与郑氏又把当初的玉盒找了出来,玉盒上的封印宛如当年,开盒之后却发现里面的手书已经被小虫吞噬殆尽。万历帝因为觉得此为天命已定,此后二十年间再也没有来过大高玄殿。
这故事您觉得玄不玄幻?居然最终因为几只蛀虫将原本不可更改的祖训内容加以神化。所以省愚在此表示,后世文臣给万历帝上的庙号“神宗”可不是随便选的。
·经书爱好者
除了上面这些奇闻轶事之外,郑贵妃还是一位经书爱好者。
公元1589年十月,郑皇贵妃派遣钦差乾清宫近侍、御马监太监樊腾,于东岳泰山岱顶三阳观,圣母娘娘陛前,虔修醮典,篆刻碑文,其中有“佑保贵妃圣躬康泰,皇子平安,星辰顺度,疾疫痊除,寿命延长,家国协吉”等词句。咱们以前文章讲过这明朝中后期的御马监太监,这可不是一般的官职,虽说都是生理上遭遇不测的宦官,但是御马监是有“内兵部”之说。让御马监的太监为一位贵妃祈经祷告,万历帝能够允许,您就知道当时的郑氏是多受恩宠了。
后来又有两次,郑氏分别印施《普门品经》与《地藏菩萨本愿经》,甚至还有一部印施的《佛说观世音菩萨救苦经》流传至今。卷末刻印的龙牌题“大明皇贵妃郑发心施印”字样。大家觉得,郑氏做这一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显然,她还是在为她的儿子朱常洵积攒资本。
·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
言及此,郑氏的故事即将结束,按照老规矩,我们还是需要纵观历史上的诸位名人是如何评价这位另类的皇贵妃。
首先,宠溺郑氏一辈子的万历帝自然不会掩饰自己的偏爱,《明神宗实录》中直截了当记载着一句话:“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
但是您猜一下《明史·后妃传》中如何评价她呢?“万、郑两贵妃,亦非有阴鸷之谋、干政夺嫡之事,徒以恃宠溺爱,遂滋谤讪。”咱们之前用四期的文章详述过万贵妃,历史对于万氏的记录是有失偏颇的,但是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讲,这历史对于郑氏的记录却恰好到位,或者还过于含蓄了。郑氏如果将她所有的善心与智慧用于正道,真正成为万历帝的贤内助,也许“万历怠政”这一说也就不存在了。不过言及此,省愚还是需要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评价,我们似乎也不可以把“万历怠政”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归咎于郑氏,俗话讲“无昏君,不佞臣”,原因在谁身上,大家心知肚明。
·可惜没能入定陵
最后,我们来看看郑氏的墓葬。其实万历帝弥留之际曾要求继任的太子朱常洛尊郑氏为皇后,诚如是,郑氏是有机会能够在去世后葬入“定陵”的。然而上一辑我们就详述过,这个决案最终被群臣所否决。
郑贵妃墓也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十三陵镇万娘坟村向南约1公里处的银钱山,此处便是郑贵妃的墓葬,该墓葬坐北朝南,是明十三陵的七座妃子墓中规模最宏大的,墓园形制与万贵妃墓基本相同。郑贵妃墓大部分基址尚有遗存,外罗城后部及内城东西墙保存较好。
当地居民所述,20世纪中叶之前,此墓葬已被盗掘。1960年代,曾有人进入墓室内,仅剩石供器。坟区内土地曾被居民开垦为耕地,并开挖灌溉渠。2014年时,与十三陵其它文物建筑一同进行全面大修。可惜了,郑氏没有能入定陵,否则她还能与万历帝、王喜姐与王恭妃一样在几百年后重见天日。

命运与造化,相得益彰
正所谓:命运无常,造化弄人。谁又能想到,万历帝几百年后与自己毫无感情的皇后王喜姐与继任皇帝生母王恭妃能够重见天日,并且以与其本人毫不相干的理由而受辱。真正万历帝心有所属的郑贵妃却在不远之处静静地躺着,进而逃过一劫。
至此,郑贵妃的所有故事讲述完毕,感谢您的观摩,如有疑问,还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