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抢夺金银财宝根本没法让人发家致富,反而是“借钱”这条路子能让一个国家称霸全球。不少人都觉得,西方国家之所以那么发达,是因为他们靠暴力手段积累起来的。
说实话,现实真是让人大跌眼镜——那些一门心思抢购金条的家伙,最后却落得个满身金光却穷得叮当响的下场;反观英国,就靠一张“欠条”玩转全球,竟然稳稳当当地坐上了老牌资本强国的宝座。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新鲜话题,不扯民族情绪那些,就聚焦一点:“债务”咋就成了西方发达起来的推手呢?西方那些强国,他们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枪炮多猛,而在于账本玩得溜。咱们慢慢来,一页一页揭开这账本的秘密。
【抢来的金银,怎么反倒成了经济负担?】
16世纪的西班牙啊,那时候他们可没少折腾,一边在南美那边大肆掠夺,一边呢,自己却也慢慢走上了衰败之路,就是人们说的“帝国穷途”。他们从印加、玛雅、阿兹特克这些地儿,搜刮来了大堆大堆的黄金白银,数量多得惊人,光是波托西银矿挖出来的银子,就多得能让整个欧洲市场都乱套。
然而,关键在于,这些金属并没有变成机器设备、铺设成道路或是成为生产所需的材料,相反,它们被堆积在了教堂的祭坛下、宫殿的辉煌中以及贵族们的豪华衣橱里。
金属被运到了马车上,但生产活动却没在车间里搞起来。
到了1600年代,西班牙的工业开始走下坡路,农业也垮了,王室的欠债一大堆。金子银子太多,导致物价飞涨,结果西班牙的生产能力和出口机会都没了。
手里攥着金子,却没法用来搞生产;银子堆成山,产能还是上不去。那个靠暴力手段起家的帝国,最后栽在了内部空虚这个问题上。
看看英法两国,虽然动手掠夺得晚了些,但脑筋转得快。特别是英国,18世纪一建立起殖民体系,立马就明白了,光靠“抢”是没法维持帝国运转的。他们不光要金子银子,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贸易主导权、债券市场,还得让产业链在当地扎下根来。
到了19世纪,英国的那个“东印度公司”成了印度贸易的老大,明面上是做香料和棉花生意,可实际上呢,它是在靠债务、信用和货币这套经济体系,悄悄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印度那边的资源都开始用英镑来算了,英国财政部呢,就通过卖国债赚了钱,然后又把这些钱拿回国内,去支持铁路、制造厂还有银行这些行业。
抢占先机是关键一步;能巧妙利用债务提前获取“未来的资金流”,这样的帝国才能长远发展。
【一张欠条,竟然能赶超黄金的力量?】
让英国彻底告别那种“海盗式想法”的关键节点,发生在17世纪中期,他们做了个重要决定:不再依赖金属货币,而是开始靠信用来推动经济。
早期的英国在搞工业化时,可不是靠金子银子往机器上一堆就完事儿了,他们靠的是“借钱发债”这一招。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以后,英国整了个国债制度,国会拍板让财政部去借钱,然后又通过建好的银行系统来印钱发行。
这种“编造出来的货币”,竟然变成了连实实在在的金子和银子都达不到的经济推动力。
比如说,有个种菜的大哥想要盖个房子,他就去找了个建筑师商量,最后商定好价钱是100万。接着,他们俩就一块儿去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那边也很给力,直接批了100万的贷款给他们。
建筑师拿这笔钱去买建材,像砖头啥的,还雇人干活,以及支付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这样一来,参与这场交易的人都能赚到钱。说起来,这100万并不是市场上原本就有的,它是“通过一个合同,从银行贷款里变出来的”。
换句话说,财富是通过“创造”得来的,不是靠“挖掘”获得的。
西方国家有个挺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制度优势。他们不是靠抢别人的已有财富来发展,而是靠借钱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从英国的铁路大兴土木、工厂机器遍地开花,再到美国20世纪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的异军突起,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离不开一种金融模式,那就是“拿未来的钱先花,也就是用预期收入做担保来提前消费”。
这些金融方面的新花样,从不靠金子银子来撑腰,它们靠的是合同和法律建立起来的信任规矩。
进入20世纪后,美联储把那种货币信用制度推到了全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跟黄金绑在了一起,但到了1971年,这种绑定彻底结束,全球货币从此进入了“信用发行”的新阶段,不再是依靠“资源挂钩”的日子了。
实际上,决定全球话语权的,不在于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金子,而在于谁能更稳当、更迅速地“增加信用”。
【我们穷,不是因为没抢,而是没学会借】
19世纪下半叶,咱们国家开始琢磨西方的那些技术和规矩,不过,最核心的东西——“金融套路”却没给带进来。
从清朝那会儿搞洋务运动,到甲午海战,再到民国初期的变革,咱们国家开始尝试用蒸汽机、修铁路、发电报,还学着西方搞议会制度,甚至连银行和中央财政机构都照着人家的样子建了起来。但说到底,咱们就像是光学了个外表,里头那套精髓还是没搞明白。
中国现在主要还是靠“银子说话”,不敢轻易用借债的方式来印钱,也不敢靠发行国债来大搞基础建设。
西方国家早就学会了“拿明天的钱来提升今天的效率”。早在1860年,英国的国债都已经堆到了GDP的180%,但人家的工厂照转不误,铁路建设也没放慢脚步。
回头看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为了赔款不得不掏出800万银元,这钱几乎把他们三年的财政都掏空了。结果呢,就换来了耻辱,还有财政上的一塌糊涂。
清朝末年,有些想改革的人看到了咱们和别人的差距,但他们想的办法也就到“开银行、修铁路”这一步了。他们没有搞明白那个“钱—借钱—赚钱”的真正关系。
中国经济在没有一个稳固的中央债市、全国性的统一货币发行,以及从农村到城市全面覆盖的信贷系统的情况下,只能是靠着“实物积蓄”来在局部范围内转圈圈。
到了20世纪,美国接手了英国的位置,把“美元霸权”推上了新高度。他们还是老一套: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开支,用信用货币刺激大家消费,再靠着全世界都用美元,反过来捞一把。
因此,关键不在于“西方是否在掠夺”,而在于当“其他国家已经不再掠夺,而是靠借贷来推动发展”的时候,我们却还在纠结能不能多印些钞票。
近现代中国之所以发展滞后,问题核心并不在技术层面,也不是缺乏人才,关键在于没有透彻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运作规律。
西方人既能干出烧杀抢掠的事,也能变得发达,这并非因为他们比谁都心狠手辣,而是因为他们擅长“玩转债务”。他们懂得如何让欠条流通起来,利用金融手段推动发展。
现在,全世界经济正步入一个全新的“信任重建”时期,钱又开始多得泛滥,欠的钱甚至比整个国家一年赚的钱还要多。
这一回,是走老路摔跟头,还是开辟新道路,重点在于谁能把这“空壳资金变实体资产”的法子,用得更加稳妥、精确、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