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从生活升华的道德,能否成为解决问题的基础

微暗之火 2025-01-14 10:57:39

《万历十五年》读后

陈嘉映先生说,把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拉进来考量,这么做能丰富我们的视角,但其可能存在的弊病在于“失焦”。但这种分析,却能更好地厘清概念。让我们从不同视角发现那些可能被忽略被遮蔽的真实,即使这真实仍然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以此看《万历十五年》,作者从各个角度去写这些历史中人的振奋和努力:传统的影响、前人的挣扎、时代的现状……政治、经济、思想、评价……本人的述说、他人的评价、行为的影响……人所面临环境的复杂被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不再用单一的目光去看历史中人,于是海瑞不仅于“清官”,而戚继光不限于抗倭英雄……此种对历史的解读,在《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在《失败者的春秋》中都以另外的面目出现。所以虽然在读《长安客》时很激动,但是我知道这毕竟是激情的感动,而非理性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人为什么要为家族负责,以及今天这种抽象的道德可能走向衰弱的一种解释我们的帝国并非一个纯粹的“关闭着的社会”(各种职业世代相承),然而它所给予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仍然是不多的。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唯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所以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已久。这种经过多年奋斗而取得的荣誉,接受者只是一个或至多几个人,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因此荣誉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并且此观念还不止限于一个家庭范围……这种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被抽象而升华为道德。(《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从这个角度,也许我们可以不用赋予道德以多少的崇高性。因为它的产生,或许基于每个时代的具体现实,是对生活的一种保护、一种提倡。

还有一段话,印象模糊了。好像是说,当技术手段与基础机构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解决“新”问题时,社会就会更加强调对道德的推崇。试图从道德层面上来要求具体的人,以此来回避问题。然而个人在传统道德的教育熏染下,无法处理他自身的矛盾:阳与阴,道德的要求与欲望的追求,规则的遵循和权力的腐化……当时看到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今天的教育。师德的强调和道德上对教师的推崇,也许就在于,这个职业的评价标准和从业准则,从来就是抽象的主观的道德的(比如教学认真,廉洁从教等,你把它放在任何一个职业上都可以成立,至于说因为教育对象为“人”,而赋予教育的神圣性,归根到底,所以行业都会指向人之本身)。而具体到教学手段上的名词迭出,具体到教学改革上的风起云涌,也都代表着教育本身背负着太多不属于它自身的东西。什么时候,该法律法规负责的归法律法规,该技术层面上的标准归于客观,也许就不会一味地在道德上对老师评头论足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