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为你欢呼,有限的人!

微暗之火 2025-01-12 15:10:17

冬天的夜晚有点冷,《万历十五年》读完后的感受也很“冷”。

戚继光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大概看到时代对武将的限制,看到庞大的帝国在传统中蹒跚,已经无法处理全新的挑战。所以他战战兢兢地经营关系,神话自己,改变自己,终于能得酬所志,但依托于人所编织的网络,在关键人物的凋零、缺席后,最终反噬自我,在孤独中贫病而死。和他相比,海瑞显得不大聪明,他看到社会在高速发展后的弊病,财政制度无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历史问题,他看到诉诸于“道德”的传统下,政府部门的低能低效,让百姓陷于饥寒疾苦,看到被损坏欺压之下的不平,看到这老大帝国繁华之下的呜咽和绝望。然而他无法解决此种问题,这种无奈不是因为没有权力和渠道,而是因为自身的无能,他以儒家君子的要求出发去出仕为官,想为国尽忠、为民纾难,却只能一次次地罢官归去,道德上的圣人,最终为道德反噬,成了时代的弃儿。万历皇帝身处帝位,从唯唯诺诺到意气风发,在一次次的君臣拉扯中,把任性和沉默作为自己最大的反抗;张居正雄才大略,志向宏大,却逃不开对抗传统失败后的清算,李贽从功利效果角度对他的高度评价,抵不过个人道德上的瑕疵和言语笔记中流传的艳闻感叹。正如本书最后作者的那段抒情: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亥丁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再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万历十五年》

个人的行为,无论位置高低、身份贵贱。除了完成自己功业,除了赋予存在意义,对历史而言仿佛毫无意义。这让人读完,对人的弱小和有限感觉绝望。

然而真是如此吗?我不知道答案,但我忽然想到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并非史书,却用热烈的文字去歌颂,那些闪烁在历史中的短暂瞬间,以及那瞬间中的人所创造的奇迹。从文学的角度看历史的偶然和必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历史总会曲折前进,但这前进中的必然,也许需要一个个偶然去推动。而有限的人,弱小的人,正用后人眼中的可笑的行为,一步步试错、纠偏,最终让历史走到现在。这或许就是独属于文学的浪漫与美。所以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所以有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所以有何夕的《伤心者》……在历史之外,在文学和幻想中去寻找另一种对人的崇敬。

即便如此,历史真是如此冰冷吗?失败真的毫无意义吗?(写到这里,忽然想到西班牙国际纵队的失败,被遗忘,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正走向衰老)也许未必!那些历史中的失败者,用他们的行为告诉后来者现实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虽然,我们埋头前行,总不看那些踩过的坑,犯过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即便失败,他们也告诉我,即使世界蹒跚腐朽,但身处某段时间中的我们,也可以永远年轻,永远信念坚定,永远走在路上。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