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对此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一个名字,那就是诸葛孔明!这也难怪,毕竟诸葛亮的成绩太过耀眼。
先是一首《隆中对》帮助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目标,再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终又是一首《出师表》帮助刘禅安稳执政四十载,这样的功绩绝对算得上是谋士天花板了。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可不是博主说的,而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看法,在他看来,三国第一谋士不是诸葛亮,不是司马懿,而是一位早早死去之人,那就是被誉为“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曹魏谋士——郭嘉郭奉孝!
至于为何也很简单,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说的。
在谈及此事时,他老人家先是评价了一番诸葛亮,即“有一定的治国能力,但军事才能略逊一筹”,随后又说起了郭嘉,那就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
两种评价高下立判,前者有好有坏,后者无懈可击,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而具体为何同样不难理解,先是诸葛亮。
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的欠缺有很多,首先是在用人上的失误,例如主张让大将关羽驻守荆州,还有让马谡来防守街亭都是如此。

明明关羽的傲慢人尽皆知,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又十分微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二者的关系不可能和睦融洽;明明马谡没有任何作战经验,且街亭战役事关重大,可即便如此,诸葛亮却还是放心将至关重要的两地交给了对方,对于一军主将来说这无疑是失败的。
然后是判断上的失误,就拿首次北伐举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次北伐成功率最高,战机也最好,可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诸葛亮却并没有亲临第一线,而是留在后方坐镇指挥,这才造成了后续一系列的失败。

最后则是战略上的短视,毛主席主要分析的便是诸葛亮的成名之作《隆中对》,在他眼中,蜀汉集团并不该分兵益州、荆州两地,要么主抓益州靠着天府之国的物产招兵买马、壮大自身、静待时机,要么将重点放在荆州,利用距离和位置优势争取天下。
至于为何很简单,只一点,那就是益州、荆州距离太远,兵力分散,敌人完全可以逐个击破。
三者合一,这也就是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略逊一筹的原因所在。

反观郭嘉呢?在伟人口中,曹操能够迅速统一北方,郭嘉居功甚伟,尤其是他的“十胜十败论”,不但在当时帮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的来看,诸葛亮与郭嘉算得上是各有千秋,不过博主却更倾向于毛主席的见解,毕竟二者定位不同,一个是权臣,一个是专业的谋士,权臣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国家的发展、势力之间的争斗等等,而谋士只需要出谋划策,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