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军阀张宗昌,相信许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两个词,一个是土匪,一个是奇葩,这也难怪,在影视剧中,这位大名鼎鼎的“山东王”形象委实堪忧,要么低声下气、要么嬉皮笑脸,打仗屡战屡败,反倒是对作诗、审判情有独钟。
但真实历史上,张宗昌却并没有这么不堪,他算得上是一代传奇,胆识过人、作战勇猛不说,更是文采熠熠、风流倜傥,深得女人喜欢!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张宗昌因何发家,在其荒唐行径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呢?
一切还要从张宗昌的发迹史开始说起。
1881年,张宗昌出身于山东掖县的一户贫农家庭,与清末绝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自小他亦是没少吃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刚刚学会走路就要帮忙干活,稍稍长大还要出去打零工,没钱上学,只能在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下苟延残喘。
正常来说,像他这样的人也应该一辈子籍籍无名才对,但幸运的是,虽然穷,张宗昌却有着一项普通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胆子大!
他的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呢?就这么说吧,在当时,很多山东人都知道窝在本地没出路,而关外则是富得流油,可敢于尝试的却是寥寥无几,原因无他,一是路途遥远、变数太多,二是盗匪横行、九死一生,再加上故土情深,这才宁愿挨饿也不愿闯关东。
然而张宗昌却不然,当得知东北有活路,甚至还能发家致富后,没有犹豫他当即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更有甚者,他还直接去到了沙俄境内,给殖民者打起了工。

正是看在张宗昌胆略过人的份上,后续,许多山东老乡都认了他当大哥,带着这些人,他亦是很快成为了一处金矿的头目,按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部门经理。
不过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即便不愁吃喝,张宗昌也依旧没有固步自封,这不,听闻关内爆发辛亥革命,老家山东迎来了一支起义军,认为有机可乘的他没有犹豫,直接带着百余弟兄回到了山东,与胡英一同参加了革命。
自此,张宗昌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从一个打工人变成了革命将领,后续,虽说他几度叛变,称得上是“三姓家奴”,先是背叛胡英投靠了冯国璋,再是投靠曹锟,最终又转投到了东北王张作霖麾下,但想想也知道,在大势所趋之下,他一个小人物更多的时候亦是无可奈何。
而在张作霖手下,张宗昌也终于彻底发达了,拉出了数万人的队伍,先后担任山东、江苏等地的督军,江湖人称山东王!
出身农家、远走关外,最终衣锦还乡,成就一方霸业,张宗昌的前半生已经足够传奇,但与接下来的那些风流韵事相比,功成名就却反倒是不值一提了。

据坊间传说,张宗昌一共娶了二十多个姨太太,其中甚至还有出身白俄罗斯的五姐妹,算得上是夜夜笙歌、纸醉金迷,不仅如此,在享受之余,他还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旋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民国文坛开辟了一条新路。
据悉,张宗昌一生作诗无数,其中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打油诗,没什么文化底蕴,但也有不少好诗,就比方说《筛石灰》便是如此。
他将自己的诗词全部编入了《山东诗集》,也算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