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厂医院复查时,老熟人王医生也劝他找个伴,说是对身体也好。周建国苦笑:“哪有那么容易啊。”王医生却说:“现在老年人再婚挺普遍的,挺好。人这辈子啊,能有个伴,是福气。”
周建国心里也开始琢磨这件事,恰好老同事老杨给他介绍了在市图书馆工作的李淑兰。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杨家窗户大开着,春风送来阵阵槐花香。李淑兰穿着朴素的蓝色棉布上衣,说话轻声细语,举手投足间透着读书人的气质。两人从工作聊到子女,又聊到生活习惯,周建国发现自己竟然和这位初次见面的女士聊得十分投机。
几次见面后,周建国觉得李淑兰就是他要找的老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李淑兰正色道:“周师傅,我觉得咱们年纪大了,找个伴一起过日子,得先说清楚几件事。” 周建国心里一紧,但还是点点头:“您说。” 李淑兰掰着手指头数:“第一,我每周二和周四要去老年大学学习京剧,这个时间我不能耽误;第二,我的积蓄一半要留给我女儿,这是我对孩子的承诺;第三,家务活咱们得一起干,我可不伺候‘大爷’。”
李淑兰一二三数完,周建国心里有些不痛快,他本以为找个老伴是互相照顾,怎么感觉像是在签合同?这股不痛快涌上心头,他脱口而出:“你这三个要求,我可真是笑了,李淑兰同志,我这是找老伴,还是搭个祖宗啊?”
空气瞬间凝固,李淑兰脸色一沉,拿起布包起身就走,留下周建国和老杨面面相觑。老杨恨铁不成钢地数落他:“你这张嘴啊,就跟机床上的废料似的,又硬又扎人!人家李老师是个有主见的人,这有啥不好?你想找个伺候你的保姆啊?”
周建国心里也后悔,一个人过惯了,说话不经大脑。回家的路上,春风拂面,他却感受不到一丝暖意,想起李淑兰离开时失望的眼神,心里一阵懊悔。第二天一早,他便买了水果去李淑兰家道歉。李淑兰打开门,看到周建国举着水果站在门口,神情有些复杂。周建国局促不安地说:“李老师,我昨天那话说得不对,你别见怪。”
李淑兰接过水果,轻轻笑了:“进来吧,我正泡茶呢。” 在李淑兰充满书香的家中,两人打开了心结,周建国也认真地表示自己接受李淑兰的三个条件。
两人开始试着相处。李淑兰生活很有规律,这和“随性”惯了的周建国格格不入。一次,周建国随手把洗好的碗放在橱柜里,李淑兰皱着眉头说:“碗要按大小排列,这样看着整齐,用着也方便。” 周建国嘟囔:“不就是个碗吗,能吃饭就行,至于这么讲究?” 李淑兰没说话,默默把碗重新排好。周建国心里嘀咕:“真是个祖宗。” 这种规律的生活让他的身体状况好了不少,血压也稳定了。
李淑兰也发现了周建国厨艺的精湛,尤其是红烧肉,连她这个不怎么吃肉的人都赞不绝口。周建国告诉她,这是照顾生病的老伴时练就的。他回忆起当年为了让老伴多吃一口饭,变着花样做菜的情景,不禁眼角湿润。李淑兰静静地听着,眼里多了几分温柔:“你对老伴真好。” 周建国说:“都是应该的。” “应该”这两个字,在他心里,包含了太多责任和牵挂。
李淑兰也向周建国讲述了自己的过去,她的丈夫是一位翻译,十年前因病去世。周建国这才理解李淑兰的“倔脾气”背后,是她对生活的坚持和独立。
一天晚上,李淑兰突然晕倒,周建国背起她就往医院跑。在医院里,周建国忙前忙后地照顾李淑兰,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照顾前妻的时光。李淑兰女儿李小楠打来电话,因工作无法抽身,只能拜托周建国照顾母亲。挂了电话,周建国感到一种久违的责任感。
回李淑兰家取换洗衣物时,周建国偶然翻到了一本旧相册,发现一张1975年在内蒙古的合影,照片上的他和李淑兰都十分年轻,那是周建国参加支援内蒙古建设时拍的。照片里,李淑兰的丈夫也站在她身旁。原来,四十多年前,他们就曾相遇。命运的奇妙,让两人再次走到了一起。
春去夏来,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周建国陪李淑兰去学京剧,李淑兰也跟着周建国去钓鱼。有一天,周建国无意中听到李淑兰和女儿打电话,原来她要将一半积蓄捐给曾经他们支援建设的地区的贫困学生。周建国对李淑兰的敬佩更深了。
那年八月,天气炎热。两人坐在阳台上乘凉,周建国鼓起勇气向李淑兰求婚。李淑兰答应了。消息传出后,双方的子女都表示担忧,但最终被两人的真心打动。
那年冬天,周建国外出下棋,忘了时间,李淑兰担心他,冒雪出门寻找,结果摔倒在雪地里。周建国找到她,背着她回家,路上,李淑兰问他:“你还觉得我是‘祖宗’吗?” 周建国看着她冻得通红的脸,认真地说:“是啊,您就是我的‘祖宗’,我这辈子能找到您,是我的福分。”
两人在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了简单的婚礼,老友们纷纷前来祝福。婚礼上,周建国拉着李淑兰的手,深情地说:“淑兰,咱们这把年纪了,搭伴不是为了互相照顾那么简单,是搭建起晚年生活的一座温暖的桥,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郑重承诺。”
回家的路上,夕阳西下,两人的影子紧紧依偎。李淑兰告诉周建国,她女儿问他一个问题:“你能受得了我这个‘祖宗’吗?” 周建国哈哈大笑:“就冲这问题,我得好好感谢你闺女!告诉她,我不光受得了,还求之不得呢!” 李淑兰挽着周建国的胳膊,轻轻靠在他肩上。他知道,在自己生命的最后这段旅程里,他找到了最好的那个“祖宗”,而这个“祖宗”,是他晚年生活里最大的福气。
真正的陪伴,无关条件,而是彼此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