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其实比大部分工厂都要良心
最近网上有动静了。
说是小米那边,对员工有个新要求。
日均工时,得够11.5个小时。
这个数字,听着就挺有分量的。
还有更细的规矩。
要是哪天干活没到8小时,你得写个说明。
解释解释,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仅如此,工时还弄了个排行榜。
排在后面儿的兄弟,部门头头可能就得找你“谈谈心”了。
要是“谈心”效果不彰,或者次数多了,也许就得考虑“优化”了。
这“优化”俩字,大家都懂,就是让你卷铺盖走人的意思。
消息一出来,网上自然是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这要求太狠了,简直是把人当机器使。
但也有个声音,就是咱们标题里这个——“这比大部分工厂都要良心”。
这个说法,就很有意思了,值得咂摸咂摸味儿。
为啥会有这种比较呢?
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工厂,特别是流水线那种,加班是常态。
早八晚八,算是“基础款”。
碰上赶订单,早八晚九,甚至早八晚十,也不稀奇。
更有甚者,通宵达旦地干,也不是没听说过。
这么一对比,小米这个11.5小时,似乎,好像,在“时长”这个维度上,确实没到最极端那种程度。
而且,小米毕竟是高科技公司,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比起尘土飞扬、噪音轰鸣的工厂车间,那自然是好上不少。
办公室里有空调,累了有茶水间,可能还有健身房。
工厂里可能只有风扇,和挥汗如雨的工友。
从这个角度看,说它“比工厂良心”,似乎也能找到一些依据。
但是,我们得仔细想想,这个比较真的恰当吗?
性质不同啊。
工厂里的活,很多是体力劳动,是重复性的操作。
虽然累,虽然枯燥,但对精神的持续性、创造性消耗,可能相对低一些。
小米这样的公司,员工大多是工程师、设计师、市场人员。
干的是脑力活。
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不仅眼睛受不了,大脑也容易疲劳。
写代码、做设计、搞策划,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创造力。
你让一个程序员,在精神已经很疲惫的情况下,硬撑着再写几小时代码,那质量能保证吗?会不会bug更多?
让一个设计师,在脑子已经一团浆糊的时候,再去抠细节,那创意从哪里来?
所以,单纯用时长来衡量“良心”,恐怕有点过于简化了。
脑力劳动的辛苦,和体力劳动的辛苦,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就像以前说书先生讲的故事,关公刮骨疗毒,那是肉体上的痛苦,他能谈笑风生。
可要是让诸葛亮连着熬几个大夜,还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精神上的损耗,恐怕关公也顶不住。
我们再看看其他类似的例子。
几年前,“996”成为热词的时候,很多互联网大厂都身处风口浪尖。
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
这算下来,周工时也远超标准的40小时了。
当时引发的讨论,比现在小米这个,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争论的焦点,也是效率、健康、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还有些更卷的公司,推崇所谓的“狼性文化”。
鼓励员工像狼一样去拼搏,去抢夺。
加班加点,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是荣誉的象征。
在那种氛围下,准点下班的人,反而可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会被认为“不够努力”。
这些例子,和小米这个情况,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都是在高强度竞争的背景下,企业试图通过延长工时,来换取更高的产出和竞争力。
这背后,反映出一种焦虑。
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跑。
你不跑快点,就可能被落下。
这种现象,有人叫它“内卷”。
大家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拼命地投入资源,试图超越对方,结果可能是整体的消耗增加,但个体的收益并没有同等提升,甚至更累了。
古人说,“过犹不及”。
凡事都有个度。
水满了会溢出来,弓拉满了会断掉。
工作也是一样。
要求员工投入,是应该的,但过度要求,超出了人正常的承受范围,就可能适得其反。
短时间内,或许能看到产出的增加。
但长期看,员工的健康受损,创造力下降,队伍的士气也会受到影响。
这就像种庄稼,你不能为了让它快点长,就不停地浇水施肥,甚至拔苗助长。
得给它时间,让它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长。
人也需要时间休息,需要时间恢复精力,需要时间去生活,去体验工作之外的世界。
这些,反过来又能滋养工作的灵感和热情。
俗话也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把弦一直绷得紧紧的,效率未必最高。
张弛有道,或许才是更长久、更健康的模式。
小米这个11.5小时的工时要求,以及那个“比工厂良心”的对比,确实引人关注。
它触碰到了当下很多职场人的痛点。
一方面,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下的生存压力。
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于健康、生活和尊严的诉求。
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是个难题。
把办公室的工作和工厂的流水线直接对比“良心”与否,可能忽略了不同工作性质带来的不同压力。
但这个话题本身,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状态。
这种状态,未来会走向何方?是会持续加剧,还是会慢慢回归理性?
这恐怕,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