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2025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取得“开门红”。实践二十五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卫星燃料补加与延寿服务技术验证。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它与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共同构成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2025年,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预计执行10余次发射任务。
从2024年8月起,航天科技一院在“长三甲”系列型号中试行专业测发队伍参与执行发射任务,确定了“三步走”工作目标,分三个阶段逐步开展专业测发队伍工作承接,推动火箭测发模式由科研型向专业型转变。专业测发队伍经过近半年的跟岗实习培训,本研发任务中已实现第一阶段9个岗位的承接。2025年,将实现全部“三步走”目标。自1996年2月15日首飞以来,“长征三号乙”火箭已实施了102次发射任务,取得100次成功(含2次部分成功),成功率达到98%。
二十五号卫星发射(资料图)
这一次的发射,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更是将这次的发射视为一次“突破性的技术”。为什么给出如此高的评价?这其实与本次发射的卫星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人类向太空发射的卫星都是具有使用寿命,短则数月,长则数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向太空发射的卫星数量也正在不断增多,如何提升造价昂贵的静止轨道卫星的使用寿命也成为了各国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一旦这些卫星的机载燃料枯竭,只能沦为太空垃圾或者坠入大气层。
对于GEO卫星而言,燃料耗尽是导致“退役”的主要原因。这类卫星通常重量较大、造价高昂。例如,作为中国天地一体化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天通一号通信卫星质量约为5.5吨,它正为包括华为手机在内的设备提供天地通信服务;此外,采用东方红五号平台,专用于验证新一代高通量通信技术的实践二十号卫星作为中国最重的GEO卫星,质量高达8吨。这些卫星的高价值与高成本,使得通过太空加油延长其使用寿命成为合理且必要的选择。
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卫星(资料图)
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因为燃料耗尽而结束生命的卫星,已经超过3000颗,这不包含因功能或技术故障而报废的卫星。因此实现卫星太空加油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这可以让大批功能基本完好的卫星再次重置,继续为国计民生贡献余热。分析指出,实践二十五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空间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这标志着中国在卫星燃料补加与延寿服务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那我国这一次的验证技术有多强?按照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首次亮相的补加服务飞行器时候的说法,它的前端装有雷达和相机组成的导航系统,使其具备“自动驾驶”的功能。当收到燃料短缺的卫星发出的求助信号后,飞行器将在地面调度系统的导引下,到达卫星的后方,利用导航系统自主跟踪并接近卫星。在到达距离卫星大约2米以内时,在机械臂的配合下,实现与卫星补加口的紧密连接,将燃料输送给卫星。由它为卫星延寿,与重新发射一颗静止轨道卫星相比,成本可降低35%。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资料图)
这里面的门道可就厉害了。首先,要能看得见,才能捕获某颗卫星。太空那么大,一颗卫星简直就像一颗尘埃。其次,要能追得上。每颗卫星的轨道都不一样,速度又很快。你得和他同轨道,然后和他同方向才可能追得上。直接对面追,容易撞到一块,咱们确实有这种动能撞击技术。但我们的目的是追上它。第三,要能抓得住。所以我们的卫星应该有机械手,不仅灵活而且功能强大。第四,要能做手术。破坏敌方地卫星很容易,但是,维护自己的卫星那就是真本事傍身才行。
随着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在卫星燃料补加与延寿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未来,中国航天科研人员将在这一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后续的卫星任务中,燃料补加与延寿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优化,更多的卫星将因此受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效的运行。同时,中国航天还将在其他众多领域持续发力,如载人登月、深空探测、新型航天运载工具研发等。中国航天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星辰大海,每一次的突破都将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增添新的光彩。
中国天宫空间站(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已稳稳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随着天宫空间站逐步建成并投入全面运营,对物资补给的需求愈发多样化与高频次。以往依靠天舟货运飞船虽能基本满足,但面对未来长期有人驻留、大规模空间实验开展,以及可能的空间站扩建等任务,亟需一种运载能力更强、运输灵活性更高的装备。航天飞机宽敞的货舱,能轻松容纳大型实验设备、备用零部件等,单次运输量远超传统货运飞船,可极大缩短物资轮换周期,保障空间站高效运转。
现在的美国,内部在过度移民与去工业化的双重打击下,中产正在崩溃、贫富差距快速拉大,底层民众生活困难。外部环境也不乐观,俄乌克战争牵扯着美国的大量精力,以色列被围攻更是让美国焦头烂额,霸权正摇摇欲坠。共和党则更多代表本土资本和实体资本,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农业和能源行业等,与国内利益高度绑定,希望通过贸易保护和技术封锁来维持美国工业国本。民主党则力推全球化,依靠金融科技进行全球收割,严重冲击美国的制造业,使美国“脱实就虚”更加严重。
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和美国下任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所以说,如今的中美博弈,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单纯的制裁和反制了,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层面。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动防守的“弱者”,而是主动出击强者,以不动如山的姿态,让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动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不断突破,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必将愈加明显。就像过去美国在全球遏制中国的政策,如今,这一局面已被彻底颠覆。美国的撤退,不仅是军事上的后撤,更是对未来不可避免的战略失误的低头。
而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向全球人才张开怀抱。各地精心规划建设的科研园区完善且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化的人才公寓拔地而起,为科研人员解决居住之忧;丰厚且具有激励性的科研奖励制度落地生根。如此,未来中美科技竞争的走向已然初见端倪。中国凭借稳定包容的科研环境,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才纷至沓来,持续汇聚智慧力量,不断发力奋进。长此以往,中美科技差距势必逐步缩小。假以时日,中国借力人才优势、政策扶持与不懈努力,弯道超车、屹立于世界科技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