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从初中开始厌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从学习本身、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和社会影响四个层面分析:
学习层面:
知识难度陡增:小学知识较为基础,初中课程增多,难度大幅提升,像数学开始涉及函数、几何证明等抽象内容,物理、化学等新学科加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力要求更高。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学习吃力,逐渐产生挫败感,进而厌学。
学习压力过大:中考分流带来的升学竞争压力,使学生和家长都高度紧张。学校频繁考试排名,课后大量作业和补习班,让学生几乎没有休息娱乐时间,长期处于高压下,身心疲惫,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家庭层面:
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秉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理念,对孩子学习要求严苛,成绩稍不理想就严厉批评指责,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为了满足家长期望,而非自身发展,失去学习动力;还有家长过度溺爱,对孩子学习不管不顾,缺乏引导监督,孩子易养成懒散习惯,对学习不重视。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关系不睦,经常争吵,甚至离异,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此外,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亲子沟通少,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无人倾诉解决,只能选择逃避学习。
学校层面:
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教学仍以“填鸭式”为主,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兴趣培养,课堂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
同学关系不睦: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易因小事与同学产生矛盾冲突,若无法妥善解决,会影响心情和状态,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因害怕上学而厌学。
社会层面: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以及一些低学历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成功的案例,会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质疑,认为努力学习不如早点进入社会赚钱。
网络诱惑:互联网普及带来海量信息和娱乐资源,游戏、短视频等极具吸引力,初中生自控力弱,易沉迷其中,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无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