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从紧急就诊到去世仅10分钟!医生:这种病千万别以为是上火了

昌宇随心养护 2025-04-15 14:12: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别以为突然发热、咽痛就是“上火”,有时候真正致命的东西,藏得比你想象的还要深。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悲剧。

仅仅十分钟,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匆匆离去,罪魁祸首却常被误认为是“小毛病”。究竟是什么病能来得这么快、走得这么狠?一起揭开它的真面目。

藏在“上火”外衣下的致命凶手——脓毒症

脓毒症,这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的名字,其实是重症医学中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敌人之一。它不像癌症那样慢慢发展,也不像心梗那样瞬间倒下,却更像一个潜伏在身体角落的“隐形杀手”,一旦爆发,往往是在你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把生命吞噬。

很多人误把脓毒症初期的发热、咽痛、乏力当成是感冒、上火,结果耽误了最佳救治时机。

有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脓毒症死亡的人数高达1100万,相当于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它丧命。在我国,脓毒症的致死率也高达30%-50%,是ICU病房的常见死因。

什么是脓毒症,它到底有多可怕?

从西医角度来讲,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应激反应失控引发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最终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说白了,就是身体在面对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源时,启动了“自毁模式”。

本该是保护身体的免疫系统,反而变成了肆意攻击的疯狗。它在血管里引发“炎症风暴”,让血压下降、器官供血不足,心、肾、肺等重要脏器开始“罢工”。如果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死亡率更是直线上升。

它是怎么来的?脓毒症的发病原因分析

其实脓毒症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多半是某种感染没有及时控制,或是身体免疫力低下,导致病原体在体内疯狂繁殖,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常见诱因包括:

肺部感染:比如肺炎,尤其是老年人群极具危险性;

泌尿系感染:如尿路感染,女性更为高发;

腹部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肠穿孔等没有及时处理;

皮肤伤口感染: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伤口容易被忽视;

术后感染或导管相关感染:医院内的感染控制不到位,也会引起脓毒症。

特别是一些人群更容易“中招”:老人、婴幼儿、孕产妇、长期卧床患者,以及糖尿病、肝肾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免疫系统本就不堪重负,一旦感染,很容易演变成脓毒症。

症状像“上火”?别被假象骗了

脓毒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伪装能力”极强。很多人在发病初期会出现:

发热或低体温;

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

极度乏力、嗜睡;

意识模糊;

尿量减少;

皮肤苍白或发冷。

这些症状是不是很像“上火”或“感冒”?尤其是发热咽痛,让不少人误以为是扁桃体发炎、咽喉炎,自己吃点“清热解毒”的药就算了。殊不知,这样的“自我安慰”可能就错过了生死线的黄金4小时。

医疗案例:10分钟的生死时速

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曾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女性患者。当时她只是感觉发热、嗓子疼、头有点晕,以为是感冒,硬撑着去了医院。结果刚挂完号,人就倒在了急诊室门口。抢救虽迅速,但最终仍回天乏术。从进入医院到死亡,仅仅不到10分钟,诊断为“暴发性脓毒症并感染性休克”。

这类病例并不少见,特别是所谓“看起来还挺健康”的年轻人,一旦忽视感染,病情发展之快,连医生都感到措手不及。

为什么它发展得这么快?

脓毒症的迅猛进展,根源在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是“家里看门的狗”,但在脓毒症中,它们不仅攻击外来的“敌人”,还误伤自己的“家人”,导致全身炎症泛滥。

血管渗漏、凝血失衡、器官缺氧,短时间内就能让人体陷入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感染性休克阶段,血压下降到药物都难以维持,心肺肾仿佛“断了电”,死亡几乎在瞬间发生。

中医怎么看脓毒症?

虽然脓毒症是西医概念,但中医早有类似的病理描述。“温病”“痈毒”“热毒攻心”等术语中,都提到了类似全身热毒、内耗津液、扰乱脏腑的症状。

中医认为,脓毒症是“正虚邪实,毒热内盛”的表现,治疗上注重“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在现代医学中,一些中药如黄连、蒲公英、金银花等常被用于辅助抗感染治疗,尤其在抗生素辅助治疗方面,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但需注意,中医治疗不能取代西医抢救,尤其在急性脓毒症中,仍需以现代医学为主。

脓毒症怎么治?ICU医生的“生死接力赛”

对于脓毒症的治疗,“时间就是生命”。一般来说,治疗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快速识别和诊断;

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源;

补液和升压,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

器官支持:如呼吸机、透析机等;

监测感染指标:如降钙素原、乳酸等。

每延误1小时,死亡风险增加7%!这不是吓人的数字,而是真实统计。所以脓毒症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接力”,医护人员分工明确,从急诊到ICU,必须无缝衔接,才有生还的可能。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预防?

脓毒症虽猛,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生活中只要注意细节,很多时候是可以预防的。

及时治疗感染:感冒、肺炎、尿路感染等不可轻视;

保持伤口清洁:尤其是糖尿病人和老年人,伤口处理要规范;

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可随意停药或滥用;

增强免疫力:睡眠充足、饮食均衡、适当锻炼,才是根本;

定期体检:慢性病人群务必定期做感染相关检查。

总结:别把“上火”当儿戏,警惕隐藏的杀手

“上火”从来不是一个明确的医学病名,它只是症状的一种表现。而当这种“上火”背后藏着脓毒症时,错过治疗,就可能是错过了整个人生。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脓毒症的目标,关键是我们是否懂得在第一时间警觉、在第一时间就医、在第一时间争取生机。这不是恐吓,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你看到这里,是否也曾把严重症状当成“上火”?你有没有因为拖延而后悔过?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 《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年版.

国家卫健委. 《2023年全国感染性疾病统计数据报告》.

重症医学杂志. 《2023年中国脓毒症临床诊治指南》, 第29卷第6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