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落下,特朗普的再工业化,为何是因美国无计可施?

为民评历史故事 2025-04-10 10:38:37

当特朗普的草台班子挥下关税大棒时,不管白宫内部有多少人正在试图通过做空美股赚钱

至少许多特朗普的支持者,都发自内心相信这些粗暴的策略,是在给美国刮骨疗毒,美国一定能在特朗普的手中浴火重生,实现“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能将工作岗位带回美国,让钱留在美国,让美国人、尤其是那些中年白人,再次看见上世纪中期的黄金时代

但是只要翻开美国工业从无到有再到无的历史,你就能明白,不管特朗普如何折腾,所谓的“再工业化”,其本质,只是美国在霸权落幕之前的垂死挣扎

工业起步

“再工业化”,意味着美国曾经实现过工业化,也同时意味着如今的美国,在工业上已不复往昔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工业不仅是美式霸权的第一块基石,同时也是美国出众的生活条件的重要保证

美国的工业史与美国的崛起史高度重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从英国殖民地独立而来的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其在历史上最关键的国运转折点,就是南北战争后,伴随大量欧洲移民而同步开启的工业革命

1860年左右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美国依靠着辽阔本土带来的资源优势,以及欧洲移民带来的新技术

同时在钢铁、石油、电力、通讯、交通等多个方面突飞猛进,在三十年时间内,依靠上千万工业人口实现了当时全球最高水平的工业化

1900年时的美国修筑了全球最多的铁路、最多的高层建筑与桥梁,开采了全球最多的石油,生产了全球最多的电量

在钢铁产量一项上,当时的美国不仅拥有从开采铁矿石到炼钢的整个链条,还以1140万吨的钢铁年产量登顶全球

仅美国一国,就生产了全球的40%钢铁,我们今天经常谈到,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在历史上,第一个达成类似成就的就是当时的美国

工业化虽然没有在当时就为美国带来霸权,但美国霸权的真正确立,则与美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

霸权建立

189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第一次登顶全球首位,不过在当时处于世界中心的欧洲人眼里

美国富豪的形象是没修养的暴发户,美国商品的形象是粗制滥造的次品,因为美国虽然在工业产值上实现了登顶,在技术层面,相当多的技术应用建立在欧洲科学家的理论研究之上

美国工业的繁荣,在欧洲人看来只是利用面积与人口规模造成的虚胖,因此工业产值登顶没有为美国带来欧洲人的尊重,即使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依然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他们那边,当时的美国政府也非常清楚,欧洲人的成见与美国在技术上的落后,是美国国际地位无法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因此在二战结束前,美国最重视的,就是利用美国在工业生产上的优势,将工业成果,大量转化为美国人实际的生活体验

自1910年到1930年,美国在政府主导下修建了全国电网,超70%的美国家庭都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通电

覆盖全国的电网建立起来之后,以通用电气与西屋电气为首的制造业巨头,为当时的美国人提供了大量廉价电器

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收音机与电视在内的家用电器,都由那一时段的美国企业,率先实现大批量生产

到1930年,在所有接通电线的美国家庭中,超过80%都拥有至少一台收音机,包括汽车在内的其他工业品的拥有量上

美国也遥遥领先于所有国家,高超的工业水平,为当时的美国白人带来了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生活条件

同时也让美国在二战后抓住机会,用美国工业品占领欧洲,并顺利完成西方世界霸权向美国转移的整个过程

可以说美国霸权的建立,就是美国保持长期高水平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如果工业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为何美国在战后会有“去工业化”?想搞懂去工业化,要从工业化的本质开始讲起

去工业化

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前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国,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从先天条件上讲,美国的资源天赋极其出众,同时十九世纪数千万欧洲移民

也为美国带来了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与人力资源,但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化的目的既不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也不是提升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完成全国工业化的美国资本家,其开办公司建设工厂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在二战之前,全球化还没有深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当时的美国资本家而言,美国不仅是他们开办的工厂的原材料来源地,同时也是他们的产品的销售地

因为无法从美国以外的市场赚到多少钱,当时的美国资本家不仅基本只能在境内投资设厂,同时为了让美国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到他们生产的产品

避免因生产与消费脱节而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美国早在十九世纪后就有了一些劳工改革

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更是在提升劳工待遇的同时,加大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

逐利本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内在动力,然而当经济全球化随着海运成本的降低而成为普遍现实之后,美国的去工业化,就成了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战结束后,美国商品随着美国霸权的确立,快速流入亟需重建的欧洲市场,这种经济扩张,为美国带来了令特朗普回忆至今的黄金时代

但在另一方面,当那些使用美国工业品的国家被拖入工业社会,并开始追求价格更低廉的本土工业品之后,一个问题同时摆在了美国与美国的盟国面前

那就是除美国以外的国家,有没有必要建立类似于美国一样的工业体系?如果站在美国霸权的角度来讲

阻止其他任何国家工业化,并用美国工业品控制这些国家,才是维持美国霸权的正确选择

但是这种美国霸权的本质,同美国人的追求却是相反的,对于美国资本家们而言,美国之外的国家,有着崭新的市场与更低的用工成本

投资这些国家并帮助其实现工业化,能够让他们在美国之外也赚到钱,而对于美国大众来讲,美国本土商品受制于美国人的高工资,不可能很便宜

如果美国开始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廉价产品,能够直接减少美国人自己的生活成本

基于这种逻辑,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确立美元霸权体系之后,开始了配套全球化的一系列建设

借助关贸总协定(GATT)和WTO,美国资本家开始在境外大量投资设厂,在这些投资逐渐转化为境外工业能力的80年代

来自欧洲与日本的商品逐渐占领了美国市场,有了廉价的日本商品之后,美国人既不愿意去从事辛苦的制造业,也不愿意去购买相对而言更加昂贵的美国商品

这种状况导致大量美国工厂迁出,大批美国工人转行服务业或者从事纯粹的研究,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去工业化”

终结

去工业化并不是文明的倒退,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另一面,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但是美国之所以能在去工业化之后,依然保证生活水准,其根源在于美元霸权下,那些后发国家没有工业品的定价权力

只能按照美国人的要求,将自己的商品以低廉的价格换为美元,然后通过购买美国的技术、能源与高端服务业,再次将美元送回美国

美元与能源的绑定,以及强大的美军,是监督承接美国工业的后发国家不去跳出美国游戏规则的打手

可是对于那些承接美国工业转移的国家而言,他们进行工业化的目的,不是为美国人生产廉价的产品,而是让自己的国民也过上类似美国人的好日子

因此在工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像日本、德国、英国以及法国等国家,都以各种方式试图突破美元霸权,避免美国对于本国工业的剥削

但是这些国家不管是试图技术突破,还是试图打造区域自由贸易团体,这些手段无一例外,都遭到了美国的直接干涉

通过技术封锁、货币手段甚至直接干涉,美国的辉煌战绩包括打碎日本半导体、搞垮法国阿尔斯通

然而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被美国制裁的国家,没有能在美国面前掀桌子的军事实力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即使敢对中国挥舞关税大棒,也无法像广场协定时那样,直接勒令中国更改汇率

而美国最终拿出“再工业化”这个口号,本质上只是因为无法反制中国,试图走回头路罢了

0 阅读:1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