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私下里都在传,高岗和少奇同志两个人,很有可能被封为开国元帅。
据说在1955年,少奇、周公还有邓公原本都被看作是可以评为开国元帅的。但主席却坚决推辞了大元帅的军衔,他说:“还是别评了。”听到这话,这几位功臣也都跟着说:“那我们也不评了。”
有个传言是关于军事爱好者们讨论“东北王”高岗能否被评为元帅的事。1953年的时候,评衔的小组一开始想好了6个人作为元帅的候选,高岗也在这个名单上,并且他的位置还挺靠前,是第四名,就在林总后面,刘帅前面。
现在,关于这两种说法,都还没有找到官方认可的有力证据来支持。
但这些传言也不是完全没根据,咱们仔细瞅瞅高岗和少奇同志的革命经历,就能瞧出点门道来:不论是搞土地革命那会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担任过的那些职务,跟开国元帅的标准可以说是相当接近了。
要说咱们军队里头的顶尖人物,高岗和少奇同志,到底谁更够格被封为元帅呢?
军衔的评定依据,源自1953年制定的那个《关于军衔的规定》。
跟《军衔条例》一块儿的,还有个《军官服役条例》。里头说了,要当上元帅,得是那种带头建起人民武装力量,指挥大战役军团打胜仗,立下大功的高级将领才行。
这句话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加一个主语,简单来说就是四件事:第一件事是组建并带领老百姓的武装队伍,第二件事是指挥大军团打仗,第三件事是立下大功,第四件事就是这是个高级将领。
根据这个不太具体的准则来看,高岗和少奇同志好像都差不多符合:他们两人的情况,若以这个较为宽泛的标准来衡量,似乎都能对上号。
一开始是搞土地革命那会儿,高岗在西北地区,他参与了陕北红军的创建,跟刘志丹、谢子长关系铁得很,算是铁哥们儿。少奇同志呢,虽然他一开始主要是搞工人运动,在白区忙活,但他也挑过大梁,做过北方局的领导。
到了全面抗战那会儿,高岗挑起了陕甘宁边区的大梁,成了那里的“领头羊”,也就是一把手。与此同时,少奇同志也没闲着,他先是在北方局当书记,后来又去了中原局,不光当书记,还兼任了新四军政委,那可是重建后的新四军哦。
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高岗在东北军区当上了副政委,成了东北战场上“老大”林总最得力的帮手,罗荣桓都得排在他后面。那时候,少奇同志也是军委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我军最顶层的领导核心成员。
说到建国刚开始那会儿,高岗和少奇同志啊,他俩都是国家的副手,级别可高了,算是副国级的领导。
要是觉得这个标准有点难懂,那还有个更详细的“小规矩”可以参考。
这个广为流传的开国元帅评价标准,说白了就是五个实实在在的要求:
第一条,指的是那些关键的起义带头人,或者说我军最初的建立者。
说到最出名的,那就是咱们军队的八大著名起义了,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桑植起义、百色起义。这些起义里,涌现了好多开国元帅、大将和上将,中将、少将也是多得数不清。
第二点,说的是土地革命那会儿,也就是红军时期,做到军团级或者更高级别的将领们。
红军那时候有十大军团,活下来的军团长和政委,大多数都是元帅的大人物。像开国大将粟裕,他一直干的是军团参谋长的活儿。还有许海东,原本是红25军的军长,走到长征结束到了陕北,他才当上了军团长。
第三条说的是,在抗日战争那会儿,八路军里师级以上的大官,还有新四军里军级以上的头头们。
说起华北八路军的三个师,那九位军政头头可真了不起。115师有林、罗、聂三位大佬,120师则是贺、关、萧在掌舵,129师则是刘、邓、徐坐镇。这里面,就萧克是个开国上将,剩下的八位,那可都是开国元帅或者元帅级的狠角色。
第四条说说解放战争那会儿,五大战略区的军事和政治一把手,还有总部的头头脑脑们。
一野方面是彭大将军领头,二野则是刘邓组合,三野由陈毅指挥,四野林彪和罗荣桓搭档,华北军区那边是聂荣臻和徐向前坐镇,总部这边则是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大佬。
第五条说说建国刚开始那会儿,六大军区的一把手,还有军委的副职们。那时候啊,后来被称为开国十大元帅的那帮人,他们大多都是各个部门的老大,而且在授衔之前,也都已经当上了军委的副职。
在土地改革那会儿,高岗帮忙建起了陕北的红军队伍,而少奇同志呢,他主要负责搞工人运动。
陕北红军有七位重要头头,他们是刘志丹、谢子长、吴德峰、高岗、习领导、阎红彦和贺晋年。这里面,吴德峰和习领导主要是管地方上的事儿,高岗呢,他在游击队和地方工作之间两头跑。
那时候,少奇同志在敌人控制的白区忙着搞工人运动,他带头组织了安源路矿的大罢工、省港的大罢工,还参与了武汉那边收回汉口英国租界的事情。等到长征一开始,他又去做了红八军团和红五军团的党代表。
到了后来的抗日战争时候,刘志丹和谢子长不幸离世,吴德福他们就主要忙地方上的事情了。阎红彦和贺晋年那时候经验还少,资历不够。所以,主席就选中了高岗,让他来当陕北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在地方上的代言人。
抗战那会儿,高岗干得挺出色,主席对他那是相当满意。到了七大会议上,他票数可高了,一下就当上了委员。
那时候,少奇同志在新四军政委的位置上,跟陈毅一起重新建起了新四军军部。后来,他调到中原局当书记,又负责把山东根据地整合起来,还向延安提议让罗荣桓统一领导,这贡献可真的不小。
从1943年到1945年七大那会儿,少奇同志在军委里可是当了个二把手,这身份,元帅的头衔那是稳稳的。
从土地改革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来看,高岗和少奇同志的表现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接下来咱们聊聊解放战争那会儿。少奇同志那时候留在陕北,帮着出谋划策,管着全国的战事,但他主要精力放在了管全国地方工作上。高岗呢,他的军事生涯在那时候可是火了起来,这多亏了两个人的帮忙,一个是延安的大领导,另一个就是东北的林总。
那时候,少奇同志亲自指挥了“进军东北”的重大行动,他又想了个好办法,叫“避开大路,控制两侧”,给东北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发展指了条明路。他的贡献啊,真的一点不比那些大战区的主要领导小。
那时候,高岗是主席派到东北的四个重要委员里的一个,深得林总的信赖。他在当地军区搞建设,做得相当出色。就这样,东野部队打进关内后,林总的“指挥棒”就交到了高岗手里。
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高岗和少奇同志之间有了个大变动,就像是来了个彻底的角色转换。
这个转变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虽然他们俩都是副国级别的领导,但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以弱制强的战役里,高岗和东北军区给了在前线打仗的彭老总、邓华、洪学智他们很大的帮忙。
说起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那会儿,高岗在东北军区可是挑了大梁,既是司令员又是政委。建国初期,他还成了六大军区司令员里的一员,跟彭老总、聂帅、陈帅、贺老总、林总他们齐名。那时候,他在党政军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通过上述的种种分析,可以明白地说,少奇同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是高岗没法比的。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比起评元帅这事儿,以前被称为“西北王”和“东北王”,还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大后方”的高岗,似乎比那位“白区来的代表”,七大会议后五大领导核心之一的少奇同志,更有那么点说服力。
1953年头的那几个月,罗荣桓动手搞了个名单,上面有16个人,打算给他们封元帅。
这是评选帅哥的第三版名单啦:这16个人里头,除了打算封为大元帅的咱主席,还有后来成了十大元帅的那些,还有周公、少奇同志和高岗。另外,张云逸和粟裕这两位,虽然没当上元帅,但后来也享受了元帅的待遇。粟裕还是开国第一大将呢。
后来,粟裕和张云逸都没能入选,周公和少奇同志因为已经离开军队,也没参与评选。所以,到了1953年准备授元帅衔的时候,定下来的名单上有朱德、彭德怀、林彪、高岗、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还有叶剑英,一共11位。
那会儿,少奇同志跟评帅刚好错过,高岗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能当上开国元帅了。
要是后来没发生那些变故,说不定历史上就能多一位开国大帅了。但话说回来,历史这东西,从来就没有假设。少奇同志和高岗虽然都没当上开国元帅,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那可是永远都记在历史上的。
此文瞎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