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啊创,盗文必究!
他来了,他来了,苏轼又带着“话题”走来了!

最近的朋友圈,大家要么晒快乐暑假,要么就是抓耳挠腮填志愿中,在这里,梨白预祝所有的同学都能去到心仪的学校,也祝愿毕业的同学前程似锦。
言归正传,说到宋朝,说到高考,咱们就又得老生常谈了,说说嘉佑二年那一场星光熠熠的科举考试,亦被称为“千年龙虎榜”、“千年进士第一榜”。
又是“龙虎”,又是“第一”,还是千年,嘉佑二年的那场科举到底为什么被人称颂了千年呢?
因为那一年无论是从考官还是到考生都是星光璀璨,可以说影响了之后宋朝的历史,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参与了这场千年盛宴。
很多小伙伴可能都听到这么一回事,说主考官看了苏轼的文章后大为赞赏,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就没好意思凭第一,然后苏轼就没中状元,只得了榜眼;还有人说不对,欧阳修就是认为文章是曾巩所作,就点了学生状元,结果把糊的名字挪开后,才知道是苏轼,所以苏轼就中了状元。。。。。。。

上文既然提到了欧阳修,咱就顺着说说,没错,这届科举之所以被传颂百年,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也功不可没,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北宋文坛领袖,给他做副手的正是他的好友,梅尧臣。
这个梅尧臣也是个神奇的人,等着之后好好和大家唠一下,言归正传,说回苏轼。
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俩大儿子苏轼和苏辙进京准备参加礼部支持举办的进士考试。

考试呢是嘉佑二年举行,可大家都会提前到,一来时间充裕且苏轼还要在开封府取得考进士的资格,举人考试;再者还要社交一下,比如把自己的文章给一些朝中的大佬看,这都是唐朝延续下来的风俗,拜谒、行卷之风,总之就是在大佬那里刷个存在感。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了科举考试,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科举考试无非就是儒家、仁政那一套老生常谈的说辞,但是苏轼却能从赏善和罚恶两个角度出发,高度概括,紧扣题目,最后得出结论刑和赏都是忠厚之意。
这篇文章不足七百字,和咱们现在高考八百字作文差不多,论题虽然就是那一套,但苏轼的文笔、结构和运用的说明、证明事例都让欧阳修和梅尧臣眼前一亮。

宋朝的考试是糊名的,这是防止考官和考生串联的一种形式,我们至今沿用。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后,非常惊喜,心下又有些担心,担心这是学生曾巩的文章。
本着“避嫌”的原则,欧阳修给苏轼的文章第二的名词,等着之后揭榜才知道原来是苏轼。
小伙伴们听说的那个榜眼一说或者错失状元一说应该就来源于此。
但是科举考试,这里咱们都说的是进士一科,他考的内容很多啊,不光是写“议论文”啊!
“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当然其中以诗、赋、论三项最重要。

综合以上各科考试,苏轼不是状元,也不是榜眼,他甲科也没进去,只进了乙科。
这个不是我乱说,这个是有依据的,我们来看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部分文段。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说说和苏轼同一年考试的同学们了,弟弟苏辙不用说了,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家四进士(含一个堂兄),其中就有另一个唐宋八大家的曾巩,还有未来做宰相的曾布;说到曾布了,这一榜还有之后拥护王安石变法后又捅了王安石一刀的宰相吕惠卿,变法派的主干在这一榜上还有蒋之奇、林希;有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他绝对是宋朝理学奠基人;还有程朱理学中的“程”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出自这一榜,所以会写议论文的苏轼在乙科也不亏,毕竟大家都是人才,这些人日后有九人官至宰执。

哎,问到重点了,这就又关系到了另一个宋朝的考试,叫作“制科”。
刚才咱们说到的苏轼参加的进士一科,是“常科”,类似高考,但制科考试却不一样,他是不定期举办,由皇帝主持,选拔非常之才的考试,制科考试源于汉朝的射策。
苏轼和弟弟苏辙考中进士后都没有做官,而是等到了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制科考试不是你想参加就能参加的,首先需要学识过硬,再者还要由朝中大臣推荐,然后六名考官都考核好了后,才算是有了参加考试的资格。

苏轼和苏辙的才能早在科举之后就在开封传遍了,全面应试能力可能有缺腿的,但是在策论方面两兄弟实力还是杠杠的。
以致于韩琦对身边的门客说,“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然后大家就纷纷弃考,“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

制科考试分为两部分,也可以说三部分,第一步就是我们上面提及的提交五十篇策论,然后经由翰林院学士打分之后,得到“次优”及以上水准的考生进入到阁试。
注意阁试也只是个初试,是苏轼想要见到宋仁宗的“拦路虎”,就是还要试论六篇。考察苏轼两兄弟的人是吴奎、杨畋、王畴、王安石,然后合格的人就是苏轼、苏辙和王介。
这里咱也插一嘴,这个时候其实王安石已经和苏轼两兄弟的父亲苏洵互看不对眼了,哈哈哈,以后开个文咱们专门说一下。

合格之后终于到了皇帝面前对策了,然后苏轼两兄弟还有王介各写了一篇《御试制科策》。
苏轼写了啥咱就不说了,毕竟梨白还没到那水平,咱就直接说说他那个“百年第一”咋回事。
也就是御前考试后,宋仁宗和一众大臣们对东坡的才华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然后他的制科考试成绩“入三等”。
看到这儿,很多小伙伴又有疑问了,这不才三等吗?前面不还有一二等,三等有啥了不起啊?那真是太了不起了!

制科考试成绩分为五等,一、二等不是形同虚设,而就是虚设,从来不录取人,不知道这种设置是估计大家做学问没有“天花板”还是敬天敬地敬祖宗,反正就是虚设。
第三等也几乎不录取人,一旦录取,那就是特别优秀,全国大聪明。
很多考生几乎全在第四等,就算考中,要是第五等,不好意思,那就是考试不合格,哪儿来的哪儿去。
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到嘉佑六年苏轼考制科,进入到制科考试第三等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景祐元年的吴育,另一个就是苏轼。

因为制科考试的第三等又分为三等和三等次,吴育只是三等次,这个次可是和苏轼差了,人家东坡是三等。
弟弟苏辙因为语言犀利大胆,只得了四等次,和兄弟两人一同参加考试的王介则是四等。
两宋300多年参与制科考试上榜者也就40几人,所以说苏轼是百年第一这个事情也是毫不夸张,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他的老师欧阳修能够放心地将北宋文坛大旗交给他了。

自此,苏轼带着“百年第一”的光环登上了北宋政坛,开启了精彩也曲折的一生。
一年一高考,有人得意有人失意,在这里想告诉所有的同学,高考确实很重要,但也只是你人生若干程中的一程。你想要重头再来那就再来一次,想要开始新的阶段,那就总结经验教训,开启新一程。

别的不说,苏轼的乐观是大家可以借鉴的,宋仁宗评论苏轼和苏辙是他为后面的继任者找到的两个太平宰相,可实际上苏轼的仕途非常曲折,这一点大家可以到梨白首页搜索“苏轼”,可那又怎么样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后祝愿所有的朋友得偿所愿,也期待您在评论区和大家讨论高考,讨论苏轼,期待您的转赞评哦~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