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而在这部屈辱史中,最为让人心痛的一个关键词,恐怕就属于“汉奸”这两个字了。
“汉奸”一词的出现,对于中国近代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很多人中国人给英法联军带路,火烧圆明园,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战场上大量的汉奸给日本人通风暴行,甚至用小镜子反射阳光来给日军打信号,以便告诉日军我军的炮军阵地。这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刺痛国人的心。哪怕就算是现在,从留美中国女学生说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以及很多的公知在网上以所谓“民主”的名义,攻击自己的祖国,这一切现象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害怕阳刚之力
中国只要说到强盛的话,必定是汉唐。对于这点,从我们自称汉人,外国人称呼我们唐人,就非常清楚。对于强者,古今中外都是尊重的。中国古代,真正的做到开疆拓土的,也只有三个朝代,汉唐和青。而如今中国的版图,也是基本上有这三个朝代定形发展而来。
因此,汉唐收到的推崇也是无以复加的。
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汉唐的辉煌背后,也暗藏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国家如何控制这群武力集团。如果中央政府软弱,或者没有能力的时候,这些统兵的武将,就会轻而易举的推翻国家政权。从汉末的三国,到晋朝后期的五胡乱华,以及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其巨大的混乱和战乱,基本上都是由武将所造成的。
尚武之心,虽然开疆扩土,但是一旦失控,也是天雷地火,民不聊生。
于是,从宋朝开始。开国的君王,就十分注意限制军人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压抑。因此,三百年的两宋,出现的名将较之其他的朝代,是少之又少。哪怕在仁宗这样仁厚君王下的狄青,最后也受到文官集团威胁,惊怕而死。
对于文人的推崇,对于武将的贬低。导致最后,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及好男不当兵之类的思想,深深的根植到中国人的思维意识里。从而,中国人越来越偏柔弱和懦弱。
原因二:家天下
鲁迅先生说国,中国的历史是家天下,是君王的家谱,而非真正的历史。这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大家看到的都是帝王将相,而鲜有民众记录的原因。我们看历史,也很少能看到,当时百姓的生活起居,以及生活喜怒哀乐的记录。
因此中国文化中,说讲述的忠,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君王的忠诚,一种奴才对于主子的忠诚。而非是民众对于国家的忠诚。像明朝的兵部尚书张国维,就写过这样的一句话”一去任为朱氏鬼,英灵常伴孝皇坟“。在他的眼里,只有朱家,而黎民百姓,就像犬彘一样。既然国家把人民当犬彘一样对待,那么在民众的眼里,这个国家也是犬彘一般的存在。也不会把这个国家当回事。
其实就是这样的原因,我们就能解释清朝末年,为何百姓会看着英法联军攻打北京而熟视无睹,日本鬼子入侵上海时,会有那么多汉奸给日本人当间谍。在他们的眼里,这个国家给谁统治都是一样的,都要纳粮和收税,都不会管自己的死活。自己要活下去,就只能谁给钱,就给谁干活。
如今的社会,虽然早已不是当年腐朽的样子。但是,毕竟自宋之后的恶劣影响,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上面不改,下面怎么改得了
了不了
“崇洋”没关系,可以选择性崇洋,但一定不可以“媚外”!
我们想都不用想!没那资格
当文人掌握绝对权利的时候,也是国之不国之时。
自己过的不如意负面情绪多,看什么都负面。正面的就是看不见地方幻想成好的。就像别人家的媳妇别人家的孩子,不想想自己的不好跟自己有没有关系。
蒙元和满清的两次摧残把大部分中国人的背压完了
各守其职,安份守己。国家富强了,还有谁去崇拜落后者?
查查是不是拳民写手,举报
错别字太多,文章很一般。
现在还用WG式思维看待这个世界[笑着哭]
文章对产生汉奸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言之有理
从教育开始,从政策开始[得瑟]
正视差距
只要英语还在高考里。就永远也改不了媚外。
那是伏羲女娲等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的后代 最早臣服黄河流域以外民族的时候。
漂亮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让古人看不起外国人。现在当孙子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