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喜:让老手艺换个新“活法”

聚速聊社会 2025-01-10 03:09:49

近日,在黄龙县麻地湾村长青路,写着“黄龙根雕”红字标识的小院门口,我们看到了王全喜。身型高大、穿着迷彩服的他正手握喷漆枪,为刚做好的镂空茶盘上漆。

是技艺 也是记忆

王全喜是黄龙县根雕非遗文化传承人,祖父和父亲都是木雕艺人,耳濡目染中,他从小便对根雕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小时候,每次看见父亲雕刻,我就在边上看着学,当时觉得能把木头雕成各种形状,特别有意思。”刚过完48岁生日的王全喜回忆说。

画线、打胚、打磨……时间久了,对于根雕技艺流程,王全喜已经熟能生巧。经他雕刻的木料,鸟兽栩栩如生、佛像神态各异、茶桌精致无比,其中以茶海、雄鹰、孔雀为代表,作品达千余件。  对于王全喜而言,根雕承载着他对父亲和祖父的记忆,也是他赖以生存的技艺。

2005年,王全喜办起了黄龙县第一个集根艺作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工厂;2018年7月,王全喜被认定为延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出了60多名徒弟。

被时代“落下”的手艺

王全喜的工作间布置得很简单,除了必备的工作台、工具架以及整齐堆放的各种木料外,角落里还有一个大箱子。  “这些‘老伙计’已经不怎么用得上喽……”王全喜擦了擦积尘,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大大小小的刻刀装得满满当当。  木雕是个“精细”活儿,雕刻者要根据木头的纹理走向,用刀头大小不一的刻刀进行细致雕琢。之前,王全喜用的是普通的手工刻刀,后来更换成了电动雕刻刀。

工具变了,速度更快了,但对于王全喜来说,挑战也随之而来。

2022年,王全喜逐渐意识到,“虚拟技术”、3D打印等逐渐成熟,自己手中的刻刀与电脑控制下的机床刀片相比,效率落后了不知多少倍。

“手工到底还是不能跟机器竞争啊!”王全喜抚摸着刚雕刻完成的摆件,不由得叹了口气。  面对新技术的冲击,王全喜一度陷入迷茫,“有时候想着,这手艺怕是只能当个闲暇爱好了。”

换个新“活法”

真要看着几代的手艺就此失传吗?几经挣扎后,王全喜暗暗下了决心:要让这门老手艺换个新“活法”!  “时代再怎么变,最核心的还是审美和创意。”王全喜说,“不管以什么形式,都要把这门手艺继续传下去。”  根雕非遗的转型之路并非想象中的顺畅。学徒年龄偏大、根雕风格落后、销售模式单一……困难接踵而至。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最难的时候,王全喜把自己关在工作间整整3天,研究新作品、新风格。

终于,事情在2023年迎来了转机。  “直播间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面前这个笔筒摆件采用了传统雕刻工艺……”镜头前的王全喜正认真介绍着自己的产品。从2023年开始,他尝试在线上讲解带货,给自己带来了10万余元的收入,还收获了数十个年轻粉丝前来拜师学艺。  开直播、拓销路只是第一步。在作品风格上,王全喜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将根雕作品由观赏性逐渐向实用性靠拢。

变则通、通则达。王全喜还琢磨出了新技法,让盆景和根雕达成“跨界合作”。

谈话间,王全喜带领记者来到独院一侧的帐篷内,成百上千件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中,盆景占据了主要位置,枯木在绿色松柏的点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些都是我培育的油松苗木,目前共培育了1000余个盆景。”王全喜介绍说,这样的创新结合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图文来源:黄龙宣传

0 阅读:0

聚速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