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吹响青年人才集结号争当乡村振兴主力军

纪文娱 2021-08-18 19:55:45

摘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贺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要,出台推动乡村人才振兴16条措施,从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三量”建强乡村人才队伍力量,特别是善于调动和发挥青年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振兴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背景: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贺州市作为广西后发展地区,拥有广西最大的脐橙、三华李、贡柑生产基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脐橙之乡、名茶之乡、李子之乡、马蹄之乡,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30万亩。但乡村人才队伍总量19.87万人,仅占全市农业总人口比例的10.1%,整体素质偏低,每万名农业人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只占3.3%,人才总量和质量储备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特别是针对乡村青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现象,贺州市坚持党管人才,统筹调动各方青年人才迅速集聚,精准施策,鼓励引导高校大学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青年人才返乡回乡发展,发挥青年人才主力军的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奉献青春、作出贡献。

贺州市青年人才接旗出征,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做法成效:

一、刚柔并举“扩增量”带来新活力。针对乡村基层全职引进和留住高层次科技型人才难问题,贺州市一方面加大常态化刚性引才,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服务等6个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激励人才向“3+6”产业集群聚力十条措施》、《贺州市关于鼓励引导支持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落实落细。通过下放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权限、放宽招聘条件和优化招考流程,面向区校共建高校招录、定向土瑶大学生招聘和实施“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服务基层招录项目,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一批乡村振兴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去年以来,全市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687名,乡村教师、医护人员2200多人。启动“乡村振兴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派100名专家、1000名科技特派员、10000名大学生等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另一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行乡村振兴柔性聚力聚智计划,鼓励全市涉农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市外优秀专家人才。通过深化市校人才合作,联合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千名人才进贺州下乡村”行动,吸引1103名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下沉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实地调研、面对面讲解、专题辅导等方式,帮助解决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技术需求等难题314个,初步达成合作协议17个、乡村振兴服务项目68个。比如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夏新界博士研发团队与我市钟山县合作,在公安镇建成现代有机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成立了有机农夫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获得有机认证农产品达81个,其中有机甘薯出口到了欧盟和加拿大等国家,有机大米、有机贡柑、有机红薯、有机鱼入选北京2022冬奥会供应商名录,通过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收8473元。

贺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邓婉玲为贺州市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动中心揭牌

二、盘活资源“稳存量”充分挖潜力。针对乡村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问题,贺州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围绕蔬菜、脐橙、贡柑、茶叶、优质粮、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品牌,以“订单做菜”的形式,注重学用结合,依托本地高等学校、职业学院等平台,采用“专家田头授课+农民课堂学习+院所创业指导+政府政策扶持”方式,分类型、分层次重点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种养大户、乡村工匠、农业职业经理人、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土专家”“田秀才”。去年以来,建成了创业孵化基地8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9家、实训基地33个,共开展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共1396期,参训70704人次。设立人才振兴大学生实训基地,实施贺州籍青年人才回归工程,完善返乡人才创业政策措施,引导青年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回乡发展。目前全市先后设立大学生实训基地5处,吸引804名在校大学生返乡服务;建成2个农民工创业园,成功吸引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439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形成本土人才回归“井喷效应”。此外,在市县乡各级建立激励评价和人才分类管理机制,对县乡获得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发放1万元—5万元不等职称奖励,撬动人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积极性,去年以来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120名和高技能人才215名。

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青年人才到贺州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实地考察调研

三、优化服务“提质量”创造新动力。聚焦基层一线人才发展瓶颈,不断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政策体系,在全区创新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动中心、青年人才党支部等服务基地,将返乡创业经济能人、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5类农村青年人才纳入服务范围,优先提供专题培训、岗位锻炼、创业优惠政策、发展党员等服务。目前,全市61个乡镇(街道办)均建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动中心,通过“选、用、培”三位一体,进一步充实贺州市人才工作力量、加快青年人才要素聚集、强化青年人才引领。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积极搭建乡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农业科技园、农民工创业园、退伍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基层名师(校长)工作室等78个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指导基层技术创新,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推行“店小二+专业化”人才服务,对优秀乡土人才的住房保障、薪酬待遇、子女上学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参与乡村建设的身份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好发挥乡村人才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同时,坚持以“人才+项目+产业”产才融合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与大湾区“三农”产业领军人才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到贺州创新创业。比如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推动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陈新滋院士团队与贺州华泰药业公司合作,共建药食同源(两用)康养产业示范区,带动1000多亩中草药种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青年人才为贺州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红利”,就必须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比如贺州创新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活动中心增加工作力量、定向招聘土瑶大学生返乡创业等这些硬杠杠,都充分体现贺州引才的胸怀、灵活的机制和务实的办法,真正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贺州作为一个后发展城市,在乡村振兴中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有超常规办法和手段。比如聚焦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领域、薄弱部位和关键环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特别是善于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坚持重心下移,引育结合,这些务实管用的举措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编辑记者:王方超)

1 阅读:55

纪文娱

简介:不做不想做的,只做你想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