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惨了!1942年,26张河南大饥荒的真实老照片:女人嘴里嚼草等死

历史勘探舍 2025-04-24 11:46:21

生活在新时代的你们吃过树皮,吃过泥土吗?我想回答一定是否定的,然而80年前中原大地河南省的百姓却争抢的吃树皮,树皮吃完了吃土。

那时的河南,因连续的大旱和蝗虫灾害,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加之正处于中日交战的前线,爆发一场大饥荒,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成百上千万的河南百姓为了活着而背井离乡,在逃荒的路上卖妻,卖女,卖儿者无数,只为了换几升小米。

300万人饿死,3000万人受灾。这是发生在河南的真实历史事件,史称“河南大饥荒”。

1942年的河南先遇旱灾再遇蝗虫,加上国民政府的贪污腐败,救灾不利,大灾之年还在河南地区强征军粮,导致了这场人间惨剧的发生。

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主演的电影《1942》还原了部分灾民的真实经历。

到底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饿到什么程度?两名美国记者——福尔曼和白修德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惨况。

后来他们通过关系把照片带给蒋介石,南京政府才开始着手赈灾,然而为时已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万人被饿死,所以,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1942 年的河南大饥荒,是一段沉重且悲痛的过往,旱灾、蝗灾肆虐,粮食颗粒无收,无数百姓陷入饥饿的深渊。

他们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只为寻得一线生机,易子而食、啃食树皮,这样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

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期,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农村妇女,手中拎着一个篮子,篮子里装满了刚刚从榆树上剥下来的树皮,她的眼神中有些绝望和无奈,但是在那个绝境之下,这些树皮却是她和家人们还能活下去的希望。

那时的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开始吃树皮来维生,这些树皮在剥下来之后还会进行一些处理,以便更加方便食用,但是这并不易于消化也非常难吃,但是却是人们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

一位母亲正将树皮放入石臼捣碎,而一旁她的孩子正眼巴巴的看着,眼中充满了饥饿,恨不得立马就能吃上。

当时很多人已经吃光了家里的食物,只能吃野菜、剥树皮,而剥下来的树皮因为太硬无法直接食用,需要碾碎之后才能吃,虽然依然难嚼而且没有营养,但是至少能够填饱肚子。

一名瘦骨嶙峋的男子饿得晕倒在地,这一幕被英国记者福尔曼拍了下来,男子头戴毡帽,身穿棉衣,身旁还有一个不知所措的小孩。

由于多日没有进食,他已经饿晕在地,身上的肋骨清晰可见,看起来十分可怜。

那一年,受灾的河南一带犹如人间地狱,由于大旱,粮食绝产,他们开始啃食树皮,吞咽草根、树叶,上千万的河南民众被迫踏上了逃荒之旅。

当时,一亩良田只能换几十斤小麦,一个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只能换回40斤粗粮,在那之前,河南在抗日战争中出兵出粮,全国第一,即使爆发灾荒,不屈不挠的河南人依旧没有一人向日本屈膝投。

1942年,河南大饥荒,一位逃荒的母亲和她两个幼小的孩子们,她和孩子的面容都很憔悴,身上衣衫褴褛,鞋子也磨出了大洞,其中最小的孩子正在吮吸母乳,但是因为长期处于饥饿之中,母亲哪来的乳汁呢?母亲脸上也充满愁容,为着接下来而发愁。

一位年轻女子无力地仰躺在地面上,发丝凌乱不堪,双目失神涣散,口中机械地含着几根枯草,仿佛以此虚妄地填补饥饿的地狱,她试图欺骗自己那已然麻木的思维,或许,她已无力再起身。

这位妇女蹲在地上,使劲地剥着树皮,看她费劲的样子就知道在树皮有多硬,多难以下咽,实在难以想象,要将这般东西咽下肚去,究竟需要鼓起何等巨大的勇气!

女子身后,是一幅满目疮痍的景象,那时候的旱情如猛兽般肆虐,蝗灾更是雪上加霜,大地之上,不见一丝绿意,连那深埋地下的草根,都被掘得干干净净。

在那片有些荒芜的林子边上,有两个小孩儿正在砍树皮,其中一个站得笔直,看模样像是哥哥,但这孩子没精打采的,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远处,眼神里一点光彩都没有,整个人就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提不起半点劲儿。

旁边地上跪着一个小孩儿,不用说,这肯定是弟弟,或许是弟弟还有些干活的力气,此时他正单腿跪着,两只手紧紧握着一把刀,正“吭哧吭哧”地砍树皮呢,弟弟身上穿着一件小花棉袄,那棉袄上的花色五颜六色的,在这略显单调的林子里格外显眼。

这个可怜的老人,也是出来逃荒的,只见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没有一处好地方了,还贴满了补丁,看起来十分寒酸,但其实那时候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毕竟连吃的都没了,想办法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衡阳一名饥饿的农民,此时他已经极度消瘦,但肚子异常肿大,其原因不难猜测,很可能是因食用了树皮、观音土等难以消化的物质而造成。

那时候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已经顾不上食品健康,只要是能吃,就往嘴里塞,导致很多人都命丧于此。

这位老人,身着破旧不堪的衣衫,缓缓推着一辆独轮车,步履蹒跚地走向那片荒凉的葬地。

而车上承载着他那因饥饿而逝去的孩子,他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无尽的哀伤,白发在风中凌乱,仿佛在诉说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与无奈,这一幕,令人心生酸楚,久久难以忘怀。

一位父亲在逃荒的路上因为贫病交加而死去,照片中他躺在地上,身上裹着一张又脏又破的破棉被,妻子和孩子坐在一旁伤心欲绝,哀嚎痛哭,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家里的“顶梁柱”病逝,这对孤儿寡母如何生存下去,是个非常不乐观的事情。

一名瘦骨嶙峋的男子饿得晕倒在地,男子头戴毡帽,身穿棉衣,身旁还有一个不知所措的小孩,他由于多日没有进食,他已经饿晕在地,身上的肋骨清晰可见,看起来十分可怜。

这是带着孩子刚刚踏上逃荒之路的女人们,她们都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的灾民,她们的最终结局不是被迫将自己卖掉,就是在疾病和饥饿的折磨下死去。

一个逃荒的女人,领着两个孩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她头上裹着一条毛巾,身穿一身破旧的棉衣,看上面容清秀,如果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一定是一个年轻貌美的母亲。

为了御寒,她把刚满一周岁孩子,用一根绳子捆在了怀里,前面走路的是2岁大的儿子,他头戴瓜皮帽,身穿粗布的棉衣,小家伙虎头虎脑的,一脸天真无邪的表情,看上去非常可爱。

这个小孩装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身上有着厚厚的污垢,仔细看的话,他的衣服已经全部包浆,他的鞋子已经在破裂的边缘了,此时,他因已经承受不住饥饿而放声大哭!

在那个时代,很多家庭为了给孩子一线生机,甚至将孩子卖掉,这种事放在现在是不能容忍的,但在那时却司空见惯了。

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正坐在寒冷的荒地中,为自己的父母和食物而哭泣,但这两者都不会来找他,被遗弃的孩子悲惨下场,将会成为野狗的猎物。

图中的小男孩和家人在逃荒途中,他的父母已经去找食物独留他在原地,此时小男孩正坐在箩筐上闭目养神,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1942年年初,一个很冷的季节,因缺乏食物,成千上万的平民被饿死,人们开始想方设法逃离曾经赖以生存的家园,走上漫漫的逃荒之路,坐上火车,他们就可以去到更远有吃的地方。

这是哈里森·福尔曼用镜头定格的一组河南洛阳火车站的悲怆画面。

踏入这片区域,眼前的场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大批难民如潮水般汇聚于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执念——挤上那列即将启程的火车,逃离这片饱受苦难折磨的河南大地。

然而,难民的数量如汹涌的潮水,远超火车的承载能力,车厢内早已被挤得密不透风,车顶上也几乎寻不到一丝落脚之地,人们只能在绝望中相互拥挤、挣扎,试图抓住那一丝渺茫的生机。

当火车缓缓开动的时候,很多难民从车顶被甩下来,有行动能力的爬起来继续追赶火车,不能动弹的难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火车远去。

历史是需要人铭记的,又是值得反思的,虽然历史已经称为了过去,但仍值得今天的我们回首和思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