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粟裕76岁生日时,和三个孙子的一张珍贵合影,其乐融融

历史勘探舍 2025-04-21 11:30:26

1983年8月,在粟裕大将的生日宴上,留下了这张极其珍贵的照片,那天,正好是粟裕将军76岁的寿辰,而且,这还是他生前过的最后一个生日,意义非常不一样。

照片里,粟裕面前摆放着一个漂亮的蛋糕,粟裕将军坐在餐桌前,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他身上穿的衣服虽然普普通通,可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三个孙子围在粟裕将军身旁,让这画面满是欢乐和温馨,大孙女粟娜活泼又可爱,紧紧搂着将军脖子;二孙女粟莉乖巧懂事,轻轻依偎在祖父身边,脸上笑得很天真。

外孙陈正国穿着红色小背心,天真无邪的低下头,为这张照片增添了几分童趣,他年纪虽小,但也懂得要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陪伴在外公身边。

拍照的瞬间虽然不知道被什么所吸引,没有看镜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幅温馨画面所传达出的浓浓亲情。

被孙子包围的粟裕大将满脸的幸福和开心,此时,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那个统帅几十万雄师与国民党军队决战淮海的大将军,而是享受天伦之乐的邻家老爷爷。

长年的征战生活使得晚年的粟裕大将身患高血压、肠胃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尤其是美尼尔氏综合征,会使人经常性旋转性眩晕,影响听力。

粟裕将军的传奇故事,短短几句话根本说不完,他出生在湖南会同,小时候叫粟多珍,字裕,是侗族人。

1927年,他入了党,从此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当中,他参加了南昌起义,这可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之后上了井冈山,经历了好多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的时候,他留在南方,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组织起了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是粟裕军事才能大放异彩的阶段,他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指挥了一系列重要战役。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以三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强势进攻,连续作战七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

淮海战役中,他更是以少胜多,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第一功,据统计,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

正是在淮海战役时期,粟裕大将因为长时间的不眠不休,殚精竭虑,导致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度头痛到要撞墙。

在此情况下,粟裕依然坚持带病工作,当时的粟裕还被列入志愿军指挥官的候选人,粟裕在病中依然表态:“若组织决定,我愿担此任”。

但当时的粟裕病情严重到“阅读文件超过20分钟即呕吐”的严重地步。

在此情况下,伟人非常关心粟裕大将的身体,强令其到青岛疗养,并安排苏联专家会诊,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粟裕同志安心养病,东南仍需坐镇。”

不过即便如此,粟裕在疗养期间依然非常关心朝鲜战局,每天都在分析战报,划改地图,还多次被医生将笔没收。

这张照片就是在青岛疗养的粟裕大将与夫人楚青的合影照片,粟裕身穿中山装,眼神一如既往的清澈坚定,楚青也穿着正装,两夫妻都英姿笔挺。

如果不说当时的粟裕生着多严重的病,谁能看出来他正受着病痛的折磨?

晚年的粟裕将军,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1981年8月,74岁的粟裕大将在病房中过74岁生日时,和友人一起拍下的照片。

与他一起庆祝的,还有老战友钟期光夫妇,因为是喜庆的日子,所以虽然在病房中,但是大家的表情都很开心,脸上洋溢着笑容。

前阵子,粟裕大将因为脑溢血这个病,住进医院接受治疗,巧的是,他的老战友钟期光也因为生病,正好在这家医院住院。

到了粟裕生日那天,钟期光自己身体还病着呢,可他硬是拖着那虚弱的身子,从病房里走出来,还拉着夫人一起,专门跑到粟裕的病房去给他祝贺生日。

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他们俩之间的感情那可真是深厚,再往前倒回新四军那时候,粟裕担任抗日先遣支队的司令员,钟期光呢,是政治部主任。

这俩人搭档起来,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就跟一个人似的,在战场上,他们一起指挥战斗,带着队伍打了好多场胜仗,立下了不少战功。

而且粟裕还是钟期光的救命恩人,当时在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中,粟裕和钟期光一起登上高地勘察敌情,却不料遭到敌人炮火袭击,幸好粟裕及时拉着钟期光躲进掩体,才安然无恙。

这位有着“常胜将军”美誉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创造出了无比辉煌的战绩,那一个个胜利的背后,实则是历经了数不清的生死考验。

他先后足足有6次身负重伤,每一次受伤,都像是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4年1月,这是粟裕大将在住院期间和医护人员珍贵合影,这也是粟裕大将生前的最后一张合影。

这一年2月5日,粟裕大将走完了属于他的一生,家人将他的遗体进行火化后,竟从他的头颅骨灰中发现了三块弹片,这三块弹片是在水南作战中留下的。

原来,粟裕将军颅内的弹片一直都没能取出来,就这么一直留在脑袋里,时不时地刺激着他的脑组织,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常常感到头痛,还伴有恶心的症状。

当家里人看到那三块小小的弹片时,都忍不住哭了出来。直到这时,他们才终于明白了粟裕多年来一直遭受头部疼痛折磨的真相。

这三块弹片,虽然给粟裕将军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它们却也见证了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恰恰就是粟裕大将一生最闪耀、最动人的“军功章”。

在家庭生活中,粟裕将军是一位严格而慈爱的父亲和祖父,1941年,他与妻子楚青结婚,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和女儿粟惠宁。

这张照片是粟裕和儿子粟戎生的一张合影,照片中粟裕面带微笑,威严中带着一些温柔,慈祥的眼神里有着军人特有的坚韧和果敢。

身旁的儿子粟戎生有些不苟言笑的感觉,可能是刚参军没多久的缘故,父子俩都穿着军服,那叫一个飒!

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顺利毕业之后,粟裕没让他直接去享受什么“高起点”的待遇,而是给他指了条“硬核”路子——到作战部队去,从最基层的普通士兵干起。

所以粟戎生压根儿就没想着往大机关钻,也没留恋大城市的繁华,而是直接一头扎进了援越抗美的队伍里,成了导弹分队的一员

在祖国的南疆边陲,他过了整整4年紧张兮兮的日子,好不容易等到这支部队调回内地,本以为能松口气了,结果呢,中苏边境那边形势又紧张起来了,珍宝岛那边都打起仗来了。

这时候,粟裕又“出手”了,使足了劲儿把粟戎生往前线推,让他去更艰苦、更危险的地方锻炼锻炼。

1970年的时候,粟戎生和开国少将李夫克的女儿李曼俊喜结连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第二年他们就迎来了爱情的结晶——儿子粟志军出生了。

在粟志军刚出生没多久,一家人拍下了这张特别珍贵的全家福合影,这张照片是粟家首次三代人同堂的珍贵留念,承载着满满的幸福与回忆。

粟裕和妻子楚青坐在前排,粟裕脸上微微含笑,楚青手中抱着孙儿一脸的欣喜,身后站着长子粟戎生夫妇、次子粟寒生以及女儿粟惠宁。

彼时一家人并没有生活在一起,这次团聚也非常难得,一家人其乐融融。

次子粟寒生,长久以来一直在舰艇上辛勤工作,后来,他不幸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身体承受着不小的痛苦。

即便如此,粟裕将军依然坚定地支持他继续投身远洋轮的工作,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下,粟寒生后来转业到了远洋公司,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不仅如此,粟裕将军还时常写信给粟寒生,字里行间满是鼓励与期许。

他告诉儿子,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都不能轻易言弃,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争取做出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粟裕并不只是对两个儿子这么严厉,对女儿惠宁的要求也一视同仁,女儿惠宁在当兵头三年,就干过通信值机员、展览会讲解员、宣传队员、炊事兵等多种工作。

工作上老是有这么频繁的变动,一开始惠宁心里头也有不少抱怨,她觉得,这工作环境老是换来换去的,一点都不稳定,那自己想要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有所发展,肯定就会受到影响。

当她看到军队干部有些人的孩子哪里条件好就想方设法往哪里调动时,自己的父亲偏偏反着来,哪里条件越差就要求他们越往哪里去。

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粟裕将军对子女成长的期望,他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有担当、有能力的人。

而在日常生活中,粟裕将军又展现出了慈爱的一面,他即使穿着军装,也会把毛衣、衬衣扎进裤腰带里面,以保持整洁的仪表。

2003年的时候,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得知军事科学院正在筹建院史馆,她老人家亲自把一枚自己珍藏了将近二十年的弹片,送到了军科院史馆,让馆里好好陈列展示,另外两枚弹片呢,她就交给了儿子粟戎生保管。

粟裕大将对江西那可是有着很深的感情,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没带着孩子们回自己的老家,而是特意带着孩子们去了南昌和井冈山。

他们在江西一住就是好几天,想必在那里,粟裕大将又回忆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那些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

1984年,粟裕大将离世了,按照他的遗言,儿子粟戎生把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八个省市。

在江西,粟裕大将的一部分骨灰就撒在了赣江里,具体位置就在南昌市八一大桥下游的那一段江面,那儿还有一片沙洲呢,江水滔滔,仿佛在诉说着粟裕大将一生的英勇事迹。

3 阅读:34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