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卷桂南小城:县委书记的“必修令”与一场县域智能革命

灌阳文化一探 2025-02-21 06:06:14

一、一场改变命运的会议:县委书记的“AI必修令”

2025年2月19日,广西宾阳县政协会议厅内,空气里弥漫着咖啡与纸张混合的气息。经济界代表们低头翻阅文件时,县委书记梁展凡的发言突然打破平静:“今天给你们提点要求——每个人至少要装两个人工智能软件!”

台下瞬间鸦雀无声,有人扶了扶眼镜,有人下意识攥紧了手机。

“第一个是DeepSeek,必须会用;第二个是豆包,基础好、上手快。”梁展凡语气坚定,“杭州、深圳已经放出风声,6个月后,AI可能颠覆你的认知。”他的手指轻敲讲台,目光扫过全场,“能力强的人多学,但至少两个,这是硬指标!”

会议结束后,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老陈站在走廊里,眉头紧锁:“种了一辈子地,现在要学啥‘弟扑西克’?”旁边年轻的企业主小刘却兴奋地拍他肩膀:“陈叔,这是机会!咱们的富硒米要是能用AI溯源,价格能翻倍!”

二、从农田到工厂:一座县城的“AI基因”改造

这场“必修令”并非一时兴起。自2024年9月起,这座以炮龙文化和富硒香米闻名的农业县,已悄然启动“AI+”计划:

- 传媒革命:宾阳县国有传媒公司引入AI新闻生产系统,记者坦言:“过去写稿要半天,现在AI生成初稿,我们只需核实数据。”

- 教育破冰:宾阳全县教师接受AI教学工具培训,语文王老师展示课件:“AI能分析学生作文的逻辑漏洞,还能自动生成诗词赏析。”

- 产业转型:新质生产力创新基地吸引四家科技企业入驻,42%的投资流向人工智能领域。在黎塘工业园区,AI质检系统将20人流水线压缩至2名工程师监控,厂长感慨:“故障率从5%降到0.3%,但老员工得重新学编程。”

最引人注目的是古辣镇的“双AI系统”——DeepSeek负责分析土壤湿度和虫害数据,豆包实时调度植保无人机。镇长罗丽华指着大屏说:“以前稻田出问题要3天响应,现在1小时搞定,去年灾害损失减少了80%。”

三、“方言AI”与“数字工匠”:技术如何扎根乡土

在宾阳县政务服务中心,65岁的李阿婆正用壮语对着智能终端说话:“我想补办老年证。”机器迅速识别方言,弹出操作指引。“过去排队半天,现在10分钟办好!”李阿婆竖起大拇指。这套方言AI系统由本地工程师团队开发,负责人梁工透露:“我们采集了2万条语音样本,专门优化了壮语和客家话的识别率。”

然而,变革并非一帆风顺。五金厂老板周建国望着新安装的焊接机器人发愁:“机器是买了,可厂里没人会调试。”针对这类问题,县政府启动“数字工匠培育计划”:职教中心开设AI技术应用专业,首批500名学生将定向输送到企业。学生黄小莉边调试无人机边说:“我们学的不只是操作,还要用AI设计新型农机。”

四、争议与阵痛:小城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软件能强制安装,但思维能强制更新吗?”个体商户林美娟的质疑代表了一部分声音。她的米粉店尝试用AI分析客流量,却发现算法无法预测“圩日赶集”的传统消费高峰。“最后还是靠老师傅的经验调整备货。”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在采访中提醒:“AI不是万能钥匙,基层推广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当AI具备博士生水平时,使用者至少要成为‘博导’。”宾阳的做法是“双轨并行”——保留炮龙非遗传承人手工扎制的同时,用3D建模技术设计更轻便的龙骨架。传承人蒙师傅抚摸着AI生成的图纸:“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但年轻人能用科技让舞龙更安全。”

五、全国效仿:一场自上而下的“AI启蒙运动”

Ai的发展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 苏州:300名干部参加“从DeepSeek看人工智能”讲座,市委组织部强调“干部要带头拥抱技术”;

- 郑州:市委书记安伟要求党员干部掌握AI工具,“人脑+人工智能”写入年度考核指标;

- 延安:红色旅游结合AI导览,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与“数字讲解员”互动。

沈阳教授指出:“这场运动的本质是治理能力升级。但需警惕形式主义——装软件不等于真会用。”

六、未来图景:县城能否成为“智能文明新物种”?

傍晚的宾阳县城,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编织出光的轨迹,政务大厅的方言AI仍在闪烁,职教中心的教室里传来代码敲击声。县委书记梁展凡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的光伏产业园:“我们不要做北上广的跟随者,而要探索‘AI+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

或许不久的将来,中国2000多个县城中将涌现无数个“宾阳模式”——用最前沿的技术解决最古老的问题,让乡土社会在智能浪潮中破茧重生。正如老陈在学会使用AI种植系统后感叹:“以前觉得机器冷冰冰,现在发现它比人更懂土地的心跳。”

后记

这场始于“两个APP”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勇气与智慧的实验。当68万宾阳人按下“升级键”,他们书写的或许正是中国县域经济的未来方程式。

0 阅读:7

灌阳文化一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