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如同一个雄心勃勃的巨人,正努力在全球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短期内可能从中获益,例如从美国获得关税减免,并吸引投资。

长期只靠外力帮助,就像一直被人扶着走路,时间长了,自己可能就站不稳、走不好了。
这种发展模式问题不少,很难一直顺利下去,自主性也会受到削弱。

过度依赖外部支持,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最终可能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前进的道路会面临许多困难。

——【·历史与现实——印度战略选择的背景分析·】——»
印度制定战略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
长期以来,印度坚持不结盟原则,注重自主和独立,力求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不轻易站队。
这种理念深深影响着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的战略选择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
印度也努力塑造“全球南方”领头人的形象,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话语权,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但是,由于印度经济实力还不够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些主要大国,所以它经常在大国之间玩“平衡术”,巧妙地利用它们之间的竞争,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像走钢丝一样,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这种策略让印度能够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周旋,力求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
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的战略决策。
从2014年到2024年,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从最初的关税战蔓延到技术封锁和投资限制等多个方面,两国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美国为了阻止中国快速发展,将印度看作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

美国积极地寻求印度的支持,希望印度加入到“反华阵营”中,从而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
美国向印度示好,但印度没有完全偏向美国,而是努力保持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平衡。
印度希望利用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为自己争取更多好处。

这种做法也显示出,印度不想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符合印度追求自主外交的意愿。
但是,印度的经济情况和政治考虑让它在战略选择上有些犹豫。
“印度制造”计划推行了好几年,但制造业发展依旧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熟练工人不足,电力供应不稳定,这些问题都在阻碍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甚至从15%降到了11.6%,离莫迪政府设定的25%的目标还差很远。
与此同时,印度经济仍然非常依赖中国商品,从生产链到半成品,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比如,印度进口的中国商品里,电子产品占了将近一半。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钢材,数量之大,足够每个印度人做一把菜刀,还能剩下三成库存。
印度想跟中国较劲,但又放不开手脚,因为它还得靠中国市场赚钱。
另外,印度农民很怕跟美国搞贸易协议。
他们担心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这样一来,美国农产品涌入,会影响他们的收入。

全印度农民协会为此事组织过很多次大规模的抗议,他们不想自己的利益受损。
这些抗议活动表明,农民群体对可能的贸易变化非常敏感,任何可能影响他们生计的政策都会引发强烈的反应。
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期间发生的多件事标志着印度战略方向的关键时刻。
2025年4月22日,万斯在斋浦尔发表讲话,直接希望印度购买更多美国军备,尤其是F-35战斗机。

这不只是推销军火,更代表美国想拉拢印度,加深军事合作。
万斯还提到美印两国频繁的联合军演,暗示购买F-35顺理成章,有助于加强双方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战略合作。
印度对F-35战机表现出兴趣,但购买这件事,印度考虑得很细致。他们强调会认真评估,走完所有必要的审批流程。

这说明印度在军事合作上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先进装备,又不想完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印度希望在合作中保持独立性。
印度在武器采购上追求自主,想拥有更多选择权,维护国家利益。
美国代表万斯会见了印度总理莫迪,双方商议美印贸易协定,美方承诺可能对印度部分产品减免关税。

美国希望通过经济上的好处,将印度培养成新的全球供应链中心,从而降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矛头指向中国。
尽管印度官方解释是为了保护国内钢铁产业,但考虑到万斯的来访和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战,很难排除印度此举背后存在的政治因素。

美印签署的《美印21世纪协定》,让两国的经济合作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让印度在中美之间更加难以抉择。
马斯克与莫迪的对话,以及特斯拉可能在印度开设工厂的消息,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但这也让印度更加依赖外国投资,并且可能会加剧它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

——【·利益博弈与战略考量——印度决策的内在逻辑·】——»
印度在国际上的策略并非简单的站队,而是权衡各种利益后的选择。
它希望通过吸引投资和发展制造业,抓住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机会,最终目标是像中国一样,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印度积极争取美国的技术支持和开放市场,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关键矿产等重要科技领域。

印度需要平衡各方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经济和战略目标。这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
印度想保护自己的产业,所以用关税之类的办法,尽量少买中国的商品,希望能少赔中国那么多钱,努力让双方贸易更平衡。
印度钢铁部长的发言和美国商务部长评论印度农业补贴,都显示出美印在贸易问题上互相较劲,想让对方让步。

这两个国家都在贸易上施加压力,试图争取更有利的结果。
印度希望在南亚地区对抗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同时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从而增强自身的军事力量。
这有助于印度应对它所面临的地区安全问题,包括与巴基斯坦的长期冲突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不断扩大的影响力。

不过,印度也想在中美两国之间保持独立性,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避免成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希望在地区事务中保持自主地位。
面对来自巴基斯坦的军事压力,印度计划引进先进战斗机(例如F-35)来提升空军实力。
印度密切关注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合作动态,特别是巴基斯坦可能购买中国歼-35战斗机的消息,已经引起了印度的高度关注。

印度也关注到自己空军力量和中国的差距正在扩大,中国已经装备了几百架歼-20隐形战斗机。
相比之下,印度空军的战斗机数量过去十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这使得印度更加重视空军现代化建设。
这意味着印度需要采取措施来弥补与中国空军之间的差距,以维护自身的空中优势和国家安全。

美国对印度的战略意图清晰明了,希望借助印度庞大的人口和市场,将印度打造为备选的供应链中心,从而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美国还试图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此外,美国渴望强化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实力,通过与印度展开联合军演、向印度推销军事装备等途径,稳固双方的安全合作关系,最终目的是吸引印度加入限制对华贸易的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孤立中国,阻碍中国的发展。

印度商务部长发表的言论,以及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重税的做法,都在表明一个趋势。
美国似乎正在尝试建立一套新的全球供货系统,目标是避免依赖中国。
在这种策略下,印度被美国视为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可能会在新的供货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成为其战略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参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