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闻 1909 年 4 月 18 日生于四川合江。早年于杭州国立艺专研习雕塑,受林风眠、李金发影响,打下坚实造型基础。1937 年抗战爆发,投身抗日宣传,创作大量木刻、漫画、连环画,以通俗艺术动员民众。1940 年赴延安,于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1941 年创作《毛泽东浮雕像》,以浅浮雕塑造领袖形象,刻画额头皱纹与眼神,展现思想家深邃气质,作品成解放区美术标志性符号,复制品印于《毛泽东选集》封面。
新中国成立后,王朝闻转向大型纪念性雕塑。1951 年完成《刘胡兰像》,选取烈士就义瞬间,剔除绳索、强化肢体动态,将革命英雄主义升华为精神象征,雕塑制成宣传画广泛发行,成几代人红色记忆。1952 年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负责《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构图设计,主张 “以人民为中心”,弱化个体英雄,突出群体力量。
《刘胡兰像》
王朝闻学术研究紧扣艺术与人民关系,1950 年《新艺术创作论》提出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批评公式化创作,强调艺术家深入生活捕捉典型瞬间。1961 年主编《美学概论》,为新中国首部系统美学教材,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影响几代美学研究者。1980 年《论凤姐》以《红楼梦》人物切入,剖析王熙凤性格复杂性,揭示艺术典型多义性与审美接受动态性,成 “红学研究新范式”。
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王朝闻推行 “工作室制” 教学,强调理论实践结合,开设 “雕塑美学” 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作品社会功能。1950 年代推动建立中国首个雕塑材料实验室,引入现代工艺,提升教学科学性。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首任副院长,倡导 “打通艺术门类”,1980 年代主持《中国美术史》编纂,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开创交叉学术传统,培养吴为山、邓福星等美术界领军人物。
王朝闻艺术实践体现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特质。抗战时以《姆妈》等连环画唤醒民众,将艺术化作战斗武器;改革开放后提出 “审美教育是国民素质基石”,推动美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审美心态》系统阐述审美心理机制,为当代艺术心理学提供理论框架。雕塑作品被法国卢浮宫、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成中西艺术对话桥梁。2001 年获 “金彩成就奖”,颁奖词称其以雕塑家的手、美学家的脑、教育家的心,塑造中国现代艺术精神坐标。
王朝闻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雕塑如《刘胡兰像》化革命叙事为审美体验,理论如《美学概论》奠定中国美学民族化基础。其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的创作理念,在当代艺术多元化语境下仍具启示。正如其晚年所言,真正的艺术是用生命雕刻时代的年轮,此精神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