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B-5 移民申请的漫漫长路上,排期问题一直是众多申请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少申请人满心疑惑:为什么排期总是算不准?向不同机构咨询,得到的排期预测更是天差地别。
其实,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以下六大因素在“捣乱”。
一、政策上限:不可控的“天花板”
EB-5 签证的年度政策上限是 3200 张,这是一个既定且无法改变的“天花板”。
这个上限由政策制定,犹如给 EB-5 签证发放量套上了一个紧箍咒,限制了每年能够获批的签证数量。
无论申请人数量如何增长,申请条件如何变化,只要政策上限不变,它就会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影响着排期的长短。
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只能在这个既定框架内去分析和预测排期走势。
二、递交总量:滞后数据的“迷雾弹”
移民局官网会不定期公布 EB-5 申请的递交总量,但这些数据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就拿这次来说,我们看到的递交总量数据还停留在2024 年年末,也就是9月30日。
这意味着之后半年内的递交情况,我们一无所知。
递交总量是影响排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签证是按照递交顺序和一定规则进行分配的。
然而,由于数据滞后,我们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申请动态,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难以准确判断当前有多少人在排队等待签证,进而无法精准预测排期。
三、家庭系数:复杂家庭的“变量魔方”
家庭系数是影响排期的一个复杂且关键的因素。
简单来说,家庭系数反映了每个申请案件所涉及的家庭成员数量。
比如,一个季度递交了 1000 个案子,如果家庭系数是 2,那么消化 3200 张签证,实际上需要 2000 张签证(因为每个家庭平均占用 2 张签证名额)。
在实际申请中,家庭情况千差万别。
有的家庭可能只有夫妻二人,家庭系数为 2;但也有像我们遇到的一个极端案例,一家四口,夫妻二人加上两个孩子,一个案子就要对应 6 个签证,家庭系数高达 6。
而且,不同地区(城市高失业和乡村)的家庭系数比例也有所不同。
由于家庭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很难准确预估整体的家庭系数,这无疑给排期预测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四、I-526E 通过率:行政权力的“不确定之手”
I-526E 的通过率也是影响排期的一个重要变量。
目前官方公布的短期通过率高达97%、98%,稍微拉长一点时间,可能能降到 95%。
但综合来看,我们只能估算整体通过率可能在90%左右。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团队虽然没有立法权和司法权,但他们拥有行政权,理论上是可以将 I-526E 的通过率直线拉低的。
一旦通过率发生变化,那么实际能够获得签证的申请人数量也会随之改变,进而影响排期的长短。
这种行政权力的不确定性,就像一只无形的手,随时可能打乱我们原本的排期预测。
五、乡村与城市比例:此消彼长的“天平两端”
乡村和城市地区的申请比例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之前的数据显示,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申请占比相对较多。
但目前来看,乡村申请比例大概率已经反超城市。
这种比例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签证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情况。
如果乡村申请比例增加,那么乡村地区的签证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可能会改变整体的签证分配格局,进而影响排期。
由于申请比例会随着市场情况、政策导向等因素不断变化,我们很难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也给排期预测带来了困难。
六、无排期国家签证使用:难以捉摸的“黑匣子”
无排期国家(ROW)的签证使用情况同样是一个无法准确统计的“黑匣子”。
这些国家的申请人必须等到I-526E 通过之后,才能选择是走预留签证通道还是非预留签证通道。
在他们做出选择之前,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会占用多少预留签证量。
预留签证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无排期国家的申请人大量选择预留签证通道,那么原本分配给其他申请人的签证数量就会减少,排期也会相应延长。
但由于我们无法提前知晓他们的选择,所以很难准确预测排期的变化。
综合以上六大因素,我们可以发现,EB-5 签证的需求量是一个难以准确固定的变量。
而签证的供给量却是固定的(3200 张上限)。
当需求量不稳定时,排期自然就无法精确计算。
我们只能根据现有信息和趋势进行大致的判断,但要把排期精确到几年几个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综上所述,对于 EB-5 申请人来说,了解这些影响排期的因素,有助于更加理性地看待排期问题。
在申请过程中,保持耐心,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和数据变化,才是应对排期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