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县台子乡(当时的馒头营子公社)的一片土地上,村民们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道青砖墙。
这并不是第一次在这个地区发现类似的遗迹。
事实上,就在两年之前,同一个地方附近曾挖掘出一座古人的坟墓,那次发现吸引了省城的考古专家前来勘探。
有了前车之鉴,村民们迅速意识到了此次发现的重要性,并立即上报给了县文化局。
当考古队到达现场时,他们发现这处墓葬已经部分暴露出来,显现出明显的破损和坍塌痕迹。
考古队员们迅速展开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
通过对墓葬建筑材料和结构的详细研究,考古学家们推测这处墓葬与1977年在同一地区发现的那座墓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两者不仅地理位置接近,而且在建筑风格和规格上也极为相似。
考虑到之前那座墓葬被认为是辽代望族赵思温家族的成员,考古队推测这座新发现的墓葬也很可能是该家族成员的墓葬。
赵思温是一个在辽代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家族位列“燕京四大家族”之一。
这四个家族虽然均为汉人,但在辽朝却长期担任重要官职,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与汉人精英之间的复杂互动。
起初,辽朝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对汉人抱有一定的戒心,并不看好中原文化。
然而,随着辽朝统治的稳固,阿保机逐渐意识到需要借助汉人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他开始重用汉人官员,并将他们纳入核心的军事和行政体系中。
赵思温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崭露头角,凭借其出色的才能和忠诚,赢得了辽太祖的信赖,并在多个关键职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他担任过检校太尉、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多个显赫职务,并因其家族的庞大和显赫,使得赵氏家族在辽、金乃至元朝期间都保持着显赫的地位。
然而,此次发现的墓葬尽管从外部看来显得相当富贵,但实际出土的随葬品却显得较为简朴。
这座墓葬采用青砖砌筑,呈现方形,包括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
墓室内装饰考究,使用了柏木制作的棺材,棺材上还绘有细致的人物画像。
然而,墓中的随葬品如铜镜、白瓷注壶等虽然精美,但却并未达到人们预期中的奢华程度。
更为奇特的是,当考古人员打开石棺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棺内并非真人的遗骸,而是一个用黄绸包裹的骨灰以及一个穿着红绸衣衫的稻草人。
根据专家的解释,这个被称为“茅娘”的稻草人是中国古代一种称为冥婚习俗的一部分。
冥婚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时期,旨在为未婚而逝者安排婚姻,以确保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会感到孤单。
尽管《周礼》中有禁止冥婚的规定,但这一习俗依然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关记载。
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曾经为他早逝的儿子曹冲安排了一场冥婚;唐朝时,冥婚更是盛行一时,甚至连皇室也不例外。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墓葬时,就在墓室石椁内发现了两副残缺不全的人骨架,证实了历史上确有此类冥婚的存在。
在这次发现的墓葬中,出现“茅娘”的现象揭示了墓主人可能是在尚未达到婚龄时便不幸早逝,因此家族为其安排了这场特殊的婚礼。
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死后世界的独特想象,同时也反映出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显赫家族中,墓葬的实际配置也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而显得较为低调。
这次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辽代社会习俗的独特视角,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