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凉意,午后的阳光洒在古老的长安街上,映照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
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下午,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史树青教授,一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学者,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色中山装,踏上了前往友人家的路途。
然而,这次寻常的出行,却因为一场意外的邂逅,变得不同凡响。
随着秋风轻拂,片片黄叶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史树青教授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街角的一位中年妇女身上,她显得有些憔悴,身边摆放着几张古色古香的字画。
出于职业敏感和对艺术的热爱,史教授停下脚步,好奇地弯下腰来查看那些字画。
他随手拿起一幅看似普通的画轴,轻轻展开了它。
瞬间,一股淡淡的墨香弥漫开来,画面中的人物仿佛从纸张上跃然而出,是一位身穿华丽蒙古服饰、头戴白色貂皮帽、眼神锐利且充满威严的中年男子。
史树青的心脏猛地一跳,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眼前的画中人,就是那个传说中的蒙古帝国的奠基者——成吉思汗吗?
他试图平复内心的激动,开始询问这些字画的所有者,崔月荣女士。
原来,这些字画是她已故的公公,曾任四川督军的陈宦所遗留下来的。
陈宦曾作为使者访问过内蒙古地区,并与那里的王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这幅画,就是当年王爷赠予陈宦的珍贵礼物之一。
听到这里,史树青心中已经有了相当的把握,这幅画很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画像。
他双手微微颤抖,如同捧着一件稀世之宝,小心翼翼地询问这幅画的价值。
崔月荣见他如此喜爱,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决定将这幅画赠予他。
然而,史树青教授坚决不肯接受馈赠,最后以三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珍贵的画作。
史树青带着这份珍贵的收获,几乎是奔跑着回到了家中。
他迫不及待地再次展开画轴,细细品味每一寸画面。
成吉思汗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光阴,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史树青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
接下来的几天里,史树青全身心投入到了对这幅画的研究之中。
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寻找有关成吉思汗的所有记录。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曾下达过禁止为自己画像的命令,因此,成吉思汗的画像极其罕见。
然而,经过仔细比对和考证,史树青推断,这幅画很可能是元朝初建时,由忽必烈下令绘制的,用于纪念先祖,建立皇家宗庙的一部分。
这个发现让史树青既惊喜又感慨。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他邀请了多位考古学和历史学界的知名专家共同参与鉴定。
经过反复研讨,专家们一致认定,这确实是一幅元代时期的真品,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这一发现公布于众时,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纷纷联系史树青,希望以高价购入这幅画。
但史树青并没有被金钱所动,他深知这幅画对于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将这幅成吉思汗的画像无偿捐献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幅最初仅花费三元人民币的画作,如今成为了博物馆中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
而史树青教授的高尚品格与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学者总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