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家上市公司之光威复材

寒珊课程 2025-02-26 19:16:46
今天发掘的上市公司是光威复材。这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公司,它的成长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把它作为是中国民营企业励志的好教材也当之无愧。 一、公司核心概念及行业地位 核心概念 - 新材料:公司专注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新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轻量化、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新能源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航空航天:公司是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材料的重要供应商。其产品在国产飞机、导弹、卫星等航空航天装备上有大量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持。 - 低空经济: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光威复材的碳纤维产品是飞行汽车的核心材料之一,可满足飞行汽车对轻量化、高强度材料的要求。 行业地位 - 国内龙头企业:光威复材是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国内最大的军用碳纤维供应商,市场份额高达70%。公司产品涵盖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到复合材料等,是碳纤维生产品种最齐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经历过全过程航空应用验证并持续稳定大批量供货的企业。 - 技术领先: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形成独特工艺,掌握先进的碳纤维制备技术以及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在高性能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精准结合等方面技术优势明显,产品关键指标表现优异。其在T300级碳纤维稳定供货的基础上,T800级产品已进入验证尾声,T1100级、M65J级、M40X级等碳纤维新产品研发也保持领先。 - 客户资源优质: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所属企业。同时,公司也是全球风电龙头维斯塔斯的碳梁核心供应商,在风电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 二、行业情况 行业规模 据统计,2023年中国碳纤维产量从2016年的3746吨增长至60900吨,需求量从2016年的19563吨增长至86860吨,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32.02亿元增长至187.01亿元。2023年中国碳纤维的运行产能为14.08万吨,在全球占比达47.7%。 上下游情况 - 上游:原材料主要为聚丙烯腈(PAN),通过原油炼制、裂解、氨氧化等工序获得。 - 下游: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风电、体育休闲、工业应用等领域。 供需状况 2023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为11.50万吨,对比2022年下降了14.8%,国内市场需求量下降7.2%。而中国2023年碳纤维运行产能对比2022年增长了25.7%,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导致行业内卷、产品价格回落和库存增加。 市场集中度 全球碳纤维供应商主要有日本东丽及其子公司卓尔泰克、日本帝人集团等。国内市场集中度较高,前7家企业的市占率接近85%。从产能规模看,吉林化纤、中复神鹰等处于第一梯队;光威复材等处于第二梯队。从营收角度,光威复材、吉林碳谷、中复神鹰属于第一阵营。 前景展望 随着低空经济发展,工信部等四大部局联合印发方案推动通用航空装备发展,有望打造万亿级市场规模产业,飞行汽车等领域对碳纤维需求增加。全球经济复苏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也将使碳纤维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同时,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将拓展碳纤维的应用领域。不过,短期内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问题,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应用领域等方式提升竞争力。 三、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光威复材影响 机遇 - 市场需求增长: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高刚度、耐疲劳等特性,在人形机器人的机械臂、关节部位等关键部位应用优势明显。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扩大,对碳纤维的需求会相应增加。 - 技术创新推动:人形机器人对材料性能要求极高,促使碳纤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光威复材可以借助这一趋势,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开发出更适合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巩固其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 拓展应用领域:光威复材的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进入新领域的机会,有助于公司拓展业务范围,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 挑战 - 竞争加剧: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会吸引更多的碳纤维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可能会加剧。 - 成本控制压力:为了满足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大规模需求,光威复材可能需要扩大生产规模。这可能会带来原材料采购、设备投资、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增加。 四、公司实控人情况 实控人是陈亮。 学历背景 陈亮出生于1969年,本科学历,是经济师。 创业经历 陈亮的创业经历与其父陈光威有紧密联系。陈光威1987年临危受命接手濒临破产的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当时45岁的他带领员工转型生产钓鱼竿。经过努力,光威渔具成为全球渔具领跑者。1998年光威开始进军碳纤维领域。陈光威带领团队突破碳纤维生产核心技术,使光威逐渐成为国产碳纤维领军企业,产品覆盖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 陈光威去世后,陈亮接过接力棒。他历任威海渔竿厂技术科长、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科长、副总经理等职。如今,陈亮担任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多个职务,继续推动光威复材在碳纤维领域的发展,带领公司在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不断拓展业务,提升技术水平,致力于在全球碳纤维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五、大股东与管理层关系,股权增减持情况 大股东与管理层关系 光威复材的控股股东是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陈亮是光威集团董事长,也是光威复材的董事,陈洞是光威集团副董事长,二人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 股权增减情况 - 减持情况:特定股东北京信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曾是光威复材第二大股东,上市之初持股比为25.05%。2023年10月25日至12月29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0,432,255股,占比2.4577%,至2024年1月2日披露减持计划实施完成,信聿合伙已从光威复材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此外,2023年四个季度,陆股通持续减持所持光威复材的股份,持股比由年初的3.06%降至年底的1.73%。 六、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1998年,光威集团提出“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发展战略,引进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开始向钓鱼竿上游新材料产业延伸。 2002年,光威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国产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正式跨进碳纤维产业的大门。 2005年,公司研发的CCF-1级(T300级)碳纤维达到同类产品的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工程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8年,建成国内第一条碳纤维千吨级生产线,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进程,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11年,主持起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碳纤维预浸料》两项国家标准,并获批组建“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7年,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300699,成功进军资本市场。 2021年,制定“621”发展战略,沿着6个业务板块完善产业链,在2个科研平台引擎的带动下,孵化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领先地位的碳纤维产业基地。 2024年,全资子公司签下一项总金额达36.64亿元的采购合同,合同标的为五个型号的碳纤维及其织物,执行周期为2024 - 2027年。 七、品牌社会知名度、客户粘合度、行业影响力 品牌社会知名度 光威复材在新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有突出表现,是国内最大的军用碳纤维供应商,市场份额高达70%。其产品应用于飞机结构件、导弹发动机壳体等关键部位,在C919大型客机等项目中也有重要参与。在民用领域,是全球风电龙头维斯塔斯的碳梁核心供应商,在风电叶片、体育休闲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客户粘合度 光威复材的客户粘合度较高。在军工领域,由于产品验证周期长、准入门槛高,一旦进入供应体系,客户关系相对稳定。公司长期为航空、航天重点型号提供核心材料,与军工客户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在民用领域,作为维斯塔斯等大型企业的供应商,通过长期稳定的产品供应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保持了较高的客户粘性。 行业影响力 国内碳纤维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主持起草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碳纤维预浸料》两项国家标准。公司拥有从原丝开始的完整产业链布局。 八、光威复材的核心竞争力如下: - 完整产业链优势:公司拥有从原丝开始的完整碳纤维产业链,涵盖碳纤维、碳梁、预浸料等业务,能够实现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和成本优化。 - 技术研发实力强:主持制定多项国家标准,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承担众多高科技研发项目,在碳纤维生产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 产品应用广泛: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武器装备、风电叶片等领域,是国内最大的军用碳纤维供应商,在军工领域有深厚积淀,同时在民用领域也有稳定的客户群体。 - 品牌与客户资源优势: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军工客户以及维斯塔斯等民用大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粘性较高。 九、主要竞争对手及竞争优势如下: - 中复神鹰:是国内小丝束碳纤维龙头,产能规模大,覆盖从原丝到复材的全产业链环节。产品覆盖航空航天、风电叶片等多个下游应用领域,在新能源领域销售占比高,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千吨级碳纤维产业化的企业。 - 中简科技: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研发生产,能够实现批量供应,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巨头的水平。毛利率和净利率较高,具备高强型ZT7系列、ZT8系列等产品的工程产业化能力,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ZT7系列碳纤维产品的批量稳定供应商。 - 吉林化纤:是产能扩张最激进的企业之一,拥有较大的原丝和碳纤维产能。致力于打造原丝、碳纤维、复材的碳纤维产业链,在碳纤维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十、近两年及最新财报情况 ROE - 202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1.27%。 - 2023年为17.00%,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 - 2024年为13.60%,同比下降3.40个百分点。 净利率 - 2022年净利率为36.09%。 - 2023年净利率为33.40%,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 - 2024年,由于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同比下降2.69%,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7亿元,同比下降14.43%,可知净利率继续下降。 经营性现金流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7亿元。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34亿元,同比增长262.99%。 - 2024年前三季度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为0.1241元,无法直接与前两年对比,但从2024年整体来看,行业供需失衡等因素对公司业务有一定影响,经营性现金流可能面临一定变化。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公司业绩承压,前景不容乐观。 十一、常见的替代品情况: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 性能特点:玻璃纤维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耐腐蚀性和较高的拉伸强度,其拉伸模量低于碳纤维复合材料,但在一些对强度和刚度要求不特别高的场景可满足需求。 - 应用场景:广泛用于建筑、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领域,如汽车的内饰件、电子设备的外壳等。 芳纶纤维复合材料 - 性能特点:芳纶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磨损等特性,其强度和模量可与碳纤维相媲美,且在抗冲击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 - 应用场景:常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体育用品等领域,如制造防弹衣、头盔、高端自行车等。 金属基复合材料 - 性能特点:以金属为基体,加入增强相,结合了金属的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较高的强度,同时通过增强相提高了材料的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 应用场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有应用,如用于制造发动机零部件、汽车制动系统等。 高性能工程塑料 - 性能特点: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绝缘性和加工性能,部分高性能工程塑料如聚醚醚酮(PEEK),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 - 应用场景:在电子电器、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可替代部分碳纤维复合材料,如制造电子接插件、医疗器械的零部件等。 十一、存在主要问题、负面信息 主要问题 - 业绩增长压力:碳纤维产品价格下降,风电叶片等民用市场受玻璃纤维价格竞争影响,以及体育休闲领域出口业务下滑,导致公司业绩增长面临压力,2022 - 2023年净利润增速放缓,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也有所承压。 - 产能释放挑战:公司有较多在建工程,产能扩张较大,但存在产线验证与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的风险,可能导致新产能无法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 - 市场竞争加剧:碳纤维行业产能急剧增加,民用领域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尽管公司定位中高端,但仍可能面临来自中复神鹰、中简科技、吉林化纤等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 负面信息 - 业绩波动引发关注: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11.56亿元,同比下降5.53%,归母净利润3.68亿元,同比下降10.87%,业绩下滑引起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担忧。 - 激励考核标准调整:公司因2023年归母净利润未满足股权激励原定业绩考核目标,于2024年4月下调了激励考核标准,可能会让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预期和经营管理产生一定质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