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行军的过程中,突然遭到了马家军疯狂进攻。这支一向百战百胜的部队不免遭受了重创,就连猛将韩先楚都差点被敌人抓到。
后来,部队在经过一番调查后才发现,原来这次战斗本可以避免,但因为参谋长的一番“啰嗦”才让我军陷入了险境。

得知此事后,一向不拘小节的军长徐海东当即发了好大一通火。
那么这名参谋长究竟做了什么呢?

1932年,在经历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围攻后,红四方面军逐渐疲累。为了休养生息,徐向前总指挥决定率领主力向川陕转移。
而徐海东、吴焕先等人则率领25、27师以及各独立团留守苏区,掩护主力突围。

后来主力部队撤出根据地后,这些留守部队开始在各地转战,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游击战斗。
直到1943年,各部队才在河南商城县豹子岩会合,并重新整编为红25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然而,苦苦鏖战了几年的红25军已经疲惫不堪,再也没有精力面对重新围上来的敌军。
在这种情况下,徐海东向中央传递消息,请求派一位得力的干部过来进行指导。周总理得知后当即派了经验丰富的程子华过去。

而程将军到了部队后也带来了中央的下一步指示:建议红25军撤离鄂苏皖,立即进行战略转移。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发之前,徐海东将军出于对中央的尊敬,将自己军长的位置让给了程子华,而他则担任副军长。

在形势如此艰险的情况下,徐海东还能做到为大局让步,不贪图权力,可见他的高风亮节。
而程子华将军也深受感动。在了解到徐海东在鄂豫皖的斗争经验后,便十分谦虚地将指挥权分给了他。

就这样,在两位领导毫无私心的配合下,我军的作战指挥并未出现波动,反而愈战愈勇。

部队在抵达桐柏山区后,发现这里距离国民党的军事重地十分接近,于是我军当即决心改道进入豫西伏牛山地区。
老蒋收到消息后,立马派刘桂堂部队追了上去。刘部是盘踞在牛伏山一带的地方旧军队,最擅长山地战。

老蒋本意是让他借助多年的山地战斗经验,避免遭到我军的埋伏。
结果徐海东十分了解敌人的作战风格,在取得了程子华的支持后,他便一改往日的伏击作战方式,直接掉头迎面痛击敌军。

刘桂堂这种杂牌部队本来就战斗力薄弱,这下遭到我军突如其来的“当头一棒”,自然是防不胜防,瞬间就被击垮了。
等甩掉敌军后,我军继续前进。而这一次,“迎接”我军的则是国民党的西北军老将庞炳勋部队了。

这是一支有名的机械部队,全体将士都装备到了牙齿,战斗力可想而知。
很明显,在伏牛山这样的平原、丘陵地带,敌人的机械部队是更容易行动的。
由此,敌人在一番争分夺秒的行军后,先一步抵达了山口,堵住了我军的前路。

当我军到达独树镇附近后,便突然遭到了敌人的猛烈袭击。战士们因为毫无防备,被敌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能仓促进入防御模式。
然而,此时众人刚经历了漫长的征途,早已经变得十分虚弱。在一番激战后,我军还是落了下风。

庞炳勋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结果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军政委吴焕先直接抽出一把大刀,亲自率领部队冲向了敌营。
战士们见到吴政委带头冲锋,一个个顿时变得热血沸腾,不顾一切地冲杀上去。

敌人被这一幕惊呆了,他们从未见过有哪支部队从上到下如此团结一致,就连军领导也不怕死地上了战场。
在我军的顽强奋战下,敌人即使占据了优势却也未能前进一步。

徐海东本来正率领223团在后方阻击追敌,得知前方部队陷入危机后,他果断放弃后方的敌军,直接向前方扑去。
最终在我军的全力打击下,敌人被冲破防线,最终落败而逃。
虽然此次战斗我军伤亡不小,但战士们却因为打了胜仗,斗志重新振作了起来。

除此以外,在这场战斗中我军还涌现了不少猛将,例如韩先楚、刘震等人。
不久后,部队顺利抵达豫陕交界,开始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由于这里的群众工作做得好,基础扎实,我军很快就得到了休整并逐渐扩大。
然而,就在苏区形势一片大好时,危险也悄然降临了。

当时连连受挫的老蒋对二十五军痛恨至极,当即派了自己的嫡系陈沛对我军根据地再一次进行了大规模围攻。
虽然敌人来得突然,但徐海东的反应却异常迅速。他立马亲自率领223团对敌人进行了反击,一举将敌人击退。

按照以前的经验,我军原本以为敌军受到重创后不敢再来,岂料陈沛比杂牌部队多几分毅力。
他们在短暂休整后便又突然对我军发起了袭击。徐海东与程子华没有防备,两人在战斗中都不慎负伤。

程子华被敌人打穿手心,无法再指挥战斗,徐海东则被敌人的子弹穿透了眼睛下方,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两位首长都负伤了,部队只剩下吴焕先等人主持大局。
不久后,我军便收到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开始北上的消息。

吴焕先与众干部商量后决定,二十五军立即北进,牵制北方的敌军,策应中央北上。
之后我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胡宗南部队的大后方天水地区,迫使国军主力回援。
虽然最后我军的战略目的达到了,但可惜的是,在泾川战斗中,吴焕先同志因为带头冲锋壮烈牺牲。

噩耗一传出,全军上下无不愤慨,战士们呼喊着要为政委报仇,纷纷不要命地冲了上去。
最后围攻我军的马家军被全部歼灭,敌团长马开基也在战斗中阵亡。
虽然打了胜仗,但全军无一喜色,战士们都沉浸在吴政委牺牲的悲痛中。

不久后部队开始进行改编,程子华因为受伤过重改任政委,由徐海东接替他担任军长。
而部队原来的“三把手”,则由吴焕先换成了一位参谋长。
然而,这位参谋并不像之前的三位领导那么深明大义,他升了官后便有些骄傲起来。

有时候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他甚至还会故意改变决策。
因为当时我军正处于马家军大本营附近的合水县板桥镇,战士们在打了一场恶战后情况也不太妙。
徐海东担心马家军会过来报复,于是决定在凌晨一点立即出发,离开板桥镇。

结果,那位参谋长却不同意,他认为战士们长途行军已经非常疲累了,应该好好睡一觉,等到五点再出发。
两人一时僵持不下,最后参谋长也不管徐海东究竟同不同意,直接将出发的时间改为了五点。

徐海东虽然有些生气,但考虑到大敌当前,部队团结最重要,所以便忍着怒气没有发作。
岂料,等到第二天凌晨五点,徐海东已经带着部队出发了,参谋长竟然才刚起床。
随后他也不管其他人的催促,非要召集部队训话才肯行动。

结果就是他这一番“啰嗦”耽误了时间,导致马家军军官马鸿宾追了上来。
敌人在见到红军时也非常惊讶,他们本以为我军已经提前离开了,却不想还有一支小部队就在这里。
敌人目测对方的战斗力并不强,当即火力全开,打算将其一举歼灭。

参谋长这下彻底慌了神,连忙调兵遣将,让2营、3营带兵阻击,掩护军部离开。
然而,2、3营都是新兵,根本打不过彪悍的马家军。最终我军被敌人团团包围,形势一度十分惊险。
就在这紧急时刻,徐海东察觉到了这里的动向,当即带兵打了回来。

马洪斌一眼就认出了领头的是我军高级两将领,随即集中火力,开始朝着徐海东的方向狂攻。
徐将军奋力抵抗,却还是落了下风。这时韩先楚率领着223团1营赶到,直接挡在了敌人面前,拼死保护着徐海东撤离。

韩先楚凭借着狂风扫落叶的气势,勇猛冲锋,破阵歼敌,成功为众人劈开了一条生路。
激战中,敌人的炮弹几次在他的脚边落下,他差一点就落入了敌人的手中。但不管如何艰险,他始终坚守在火海中,直到众人顺利转移。

所幸,在一番浴血奋战后,他顺利摆脱了追敌,回到了部队中。
徐海东看到爱将回来,终于放下了心,随后他便当即对那名参谋发了火,指责道究竟是谁当初要改了他的命令,让部队陷入险境。
参谋长羞愧地说不出话来,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也是经历了这件事,让大家提高了警惕。再也没有人因为晋升而自满,全军上下一心,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对付敌军上。
从这次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军事能力,还要具有不骄不躁、顾全大局、临危不乱的能力。

这一点,徐海东、程子华以及吴焕先等将领便做得非常到位。
参考资料:徐海东眼睛被子弹击穿仍带队走完长征,解放军报,2016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