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其一生,或许都在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
我们很多人或许提炼不出这充满哲学审视的灵魂三问,但大都在有意无意中想找到一个确定的东西,叫做自我。
自我是什么,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能给与不同角度的解读,如弗洛伊德就把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简单来讲,本我代表最原始的欲望冲动,追求快乐为上;超我是理想化、社会化和道德化的自己,追求完美原则;而自我则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天平,以现实为准绳。
比起这些抽象术语,我们古人对自我的探寻更值得学习。他们不深究自我是什么,而将重点放在对美好人格理想的执着追寻上。
它是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哪怕被放逐江南,他也要坚持心中追求,最后不惜自沉汨罗江以死明志。
它是孔子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君子修身正己源自内心,不因外界与他人而转移。
尽管这些人格理想多与儒家入世思想密不可分,可这份面对遇与不遇的人生态度,值得现代人深思与学习。

1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对生命理想的追问与坚持,源自屈原香草美人这一比兴传统。
屈原以香草来比喻君子高洁操守,以美人来比拟君臣关系,并象征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陈子昂在此诗,也是通过兰草与杜若来寄寓自己的人生追求。
每到春夏之际,兰草与杜若茂盛生长,枝枝叶叶郁郁葱葱,多么美好。它们独自绽放在人迹罕至的幽寂空林中,朱红色的花瓣笼盖在紫色株茎上,占尽了山间秀色。
时光匆匆,白昼日益变短,袅袅秋风也渐渐吹起,又到了草木摇落之时。兰若就这样凋零而去,美好芬芳的生命意愿到底该如何实现。
末尾这句叩问,亦为对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继承,既有对草木摇落、美好易逝的惋惜之情,又饱含时不我待、怀才不遇的人生慨叹。
陈子昂此生极为短暂,命运多舛。他18岁弃武从文,23岁进士及第,文可直言敢谏,武可出征边塞,却因得罪权贵两度入狱,辞官归乡后被小人冤死狱中,享年41岁。
他高举诗歌革新大旗,追求汉魏风骨,一扫齐梁诗歌柔糜浮艳之气,被誉为唐之诗祖。他在仕途上虽然理想落空,但在诗歌王国里“芳意已成”。
此诗的动人之处,就是在“芳意竟何成”的追问中,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希望有人赏识,活出自己的价值。

2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比陈子昂更进一步,他的芳意不求人知,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穷困而改德。
他将自己比喻成兰草与桂花,各自芬芳,各自美丽。每到春来兰草枝繁叶茂,低垂在旖旎春风中。而春去秋来,桂花幽幽绽放,散发着迷人光彩与馨香。
春兰秋桂顺应各自天时旺盛生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时节,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使命,无意取悦于人。
谁能想到,那些山中隐士因为闻到了风中传来的兰桂清香就心生喜悦,徒增爱慕之情。可草木散发清香本就出于自然本性,根本不是为了博得他人观赏攀折才葳蕤生香。
此时张九龄因所荐监察御史周子谅忤旨,被唐玄宗以举荐不称职为罪由,贬为荆州长史。实际上,这离不开李林甫的诋毁谗言,有意将其排挤出权力中心。
从一国宰相沦为地方长官,张九龄自是悲愤,可更有文人风骨。此刻遭遇贬谪如何,失去高官厚禄又如何,这本就不是我此生所求,我依然追求我的高洁操守。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忠君爱国,我洁身自好,本就是天性使然。只要我在盛放的时节努力散发了生命芬芳,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价值,哪怕无人赏识又如何?
这种无待于人而向内求的精神力量,不就是现代人最渴望的:摆脱别人期待而成为真正的自己,也是张九龄追求的“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3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辛夷坞》
与陈子昂、张九龄不同,王维对自我的探寻充满了禅意,别有风味。
张九龄对王维有知遇之恩,因为其推荐赏识,王维官拜右拾遗。当他得知亦师亦友的贵人被贬荆州后,仕与隐的矛盾纠葛愈发强烈,开始经营辋川生活。
这首诗里的辛夷坞,即辋川别业中的景点之一,因盛产辛夷花得名。裴迪在《辋川集》曾言,“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王维在此诗,则直接将辛夷花比作芙蓉花。
每当春回大地,辛夷花就绽放出鲜艳猩红的花萼,点缀在高高的枝头,开满山间原野。在这空寂无人的山涧,辛夷花开时似火,落时如雨,纷纷扬扬,无人知晓,也不求他人欣赏。
每每伤心落寞的时候,我就喜欢反复品读此诗。它写出了生命的繁华与寂寥,既没有如陈子昂追问“芳意竟何成”,也没有如张九龄自证“草木有本心”。
可它又仿佛把什么都说了,不计较周遭是否有人欣赏,不问询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它只是纷纷开且落,在山涧自荣自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走完了此生。
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纵使有歇斯底里,有心花怒放,有独自哀愁,有静默欢喜,它始终都是自己的事情,无关他人,纷纷开且落。
所谓“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物自生自灭,人生随缘而安。不执迷于外在的声音,不纠葛于一时的悲喜,或许就在凝神观照中达到内心和谐。
所以,自我是什么,始终是关乎自己内心的事情。有求于人赏识也好,无待于人认可也罢,重要的是自己内心恪守一个原则底线,并矢志不移地坚守下去。
愿我们多听听自己的内心声音,让生命之树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自由而丰盈。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