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篮球曾经站在世界之巅
过去几十年,NBA被视为世界篮球的巅峰,而美国篮球也以“独步天下”的姿态俯瞰全球。但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这种霸主地位正在受到来自欧洲的强烈冲击。欧洲篮球青训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际顶级球员,他们不仅登陆NBA,更在短时间内成为联盟的核心与门面。NBA不再只是“美国人的联盟”,而是逐步演变为一个由国际球员主导的舞台,而欧洲,正是这一转变的发动机。

里萨谢成为第二位来自法国的选秀状元
欧洲球员在NBA的崛起:数据不会说谎2023-2025赛季,欧洲球员在NBA的统治力达到了历史新高。以下几个现象极具代表性:
连续两年状元秀来自法国:2023年的维克多·文班亚马和2024年的里萨谢;自2013年以来,7位状元秀为非美国出生球员;当前NBA中,大约四分之一的球员出生于海外,其中超过一半来自欧洲;MVP榜几乎被国际球员垄断:约基奇(塞尔维亚)两届MVP、字母哥(希腊)两届MVP、恩比德(喀麦隆)2023年MVP;新星如东契奇(斯洛文尼亚)、弗朗茨·瓦格纳(德国),已迅速成长为各自球队的核心人物。这些球员不只是“打得不错”,而是在NBA最关键的位置、最顶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他们不是偶然崛起的“个例”,而是整个欧洲系统性青训体系下的自然产物。

欧洲篮球联赛
欧洲青训体系:系统、职业、团队导向欧洲篮球之所以能崛起,核心在于其高度系统化和职业化的青训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存在于皇马、巴萨、阿尔巴柏林、Mega Basket等大俱乐部,也遍布法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德国的中小城市。以下是其几个突出特点:
从小训练,体系严密
球员通常从13岁左右进入俱乐部青训体系;每周训练4-5次,每次约3小时;训练分为基础技术(控球、传球、投篮)+团队战术(跑位、防守、协作);每周只打一场正式比赛,强调训练质量大于比赛数量。梯队分明,晋升路径清晰
学员从少年队—青年队—B队—一线职业队,步步晋升;若实力突出可“跳级”参加更高年龄段比赛;不少球员在18岁前已登上欧冠舞台,如19岁的东契奇获得欧冠Final Four MVP。教育生活保障完善
球员住校或住在俱乐部宿舍,接受正规教育;提供语言辅导、营养餐、心理支持等;在皇家马德里,篮球与足球学员共同生活与学习,真正实现“球学并重”。注重篮球智商与空间感培养
欧洲强调“阅读比赛”、“空间意识”、“传导球意识”;所有球员必须掌握团队协作,而非依赖一对一强攻;教练理念是“我们不培养英雄主义,而是团队思维”。这一切构成了欧洲球员登陆NBA时所展现的成熟度与适应力,也正是他们能迅速在联盟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克里斯·保罗的篮球训练营
美国AAU体系的问题:碎片化与功利化与欧洲体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主流的青少年篮球发展体系——AAU(业余体育联盟),近年来越来越被人诟病为“功利化”“商业化”的代表。其主要问题有:
重比赛、轻训练:周末扎堆打比赛,一天打四五场,缺乏系统技术训练;过度曝光、急功近利:过早追求球星效应,球员技术尚未成型就被“包装”;教练资源良莠不齐:许多AAU教练更关注比赛成绩而非球员长远发展;训练方式碎片化:缺乏统一理念和体系支持,球员发展轨迹不稳定。即便如克里斯·保罗这样的NBA巨星,也公开承认AAU体系存在很大问题,并在自己的青训项目中尽力避免“过度比赛、疲劳作战”的陷阱。

欧洲青训培养了很多人才
连NBA都在学习欧洲:危机下的主动出击面对欧洲体系的强势崛起,NBA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展现出高度的危机感和前瞻性:
亚当·萧华明确表示,计划在欧洲成立新的职业联赛;NBA将直接出资支持欧洲俱乐部的青训学院发展;目标是与EuroLeague等现有体系竞争甚至合作,让NBA掌握这条“国际人才输送通道”的主动权。萧华的战略是明智的:既然对手的培养体系更成熟,那就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态圈。既确保NBA始终处于全球篮球的顶端,又掌握未来超级球星的“原材料供应链”。

CBA联赛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趋势?对中国篮球而言,这其实是一面镜子。我们过去一度跟随美国模式走,但如今连NBA都开始学习欧洲,我们更应该正视欧洲青训带来的启示:
不再迷信“身体天赋决定一切”;建立以职业俱乐部为核心、体系化、长期化的青训结构;注重基础技术与篮球智商的培养,而不是赢一场比赛;政府、俱乐部、社会多元投资,共建良性、可持续的青训环境。
欧洲篮球联赛
结语:真正的篮球未来,可能正在欧洲诞生当欧洲球员在NBA不断取得成功,甚至占据MVP和状元榜首位置时,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然出现动摇。NBA高层对欧洲的积极“靠拢”,是对这场变革的回应,更是对“谁在塑造篮球未来”的重新判断。
篮球是全球的运动,但未来的篮球主导权,将属于谁能打造出最科学、最系统、最以球员成长为本的青训体系。欧洲正在靠实力接近这个位置,美国开始反思,而我们,也应从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