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人!美日专家研究多年未果,黑龙江农民仅花5年就培育成功

牛头湖人世界 2025-04-13 20:58:43

​黑龙江林甸县宏伟乡的姜向涛蹲在自家瓜棚里,手里捏着刚摘的西瓜。测糖仪显示"10.9度",这个72岁的农民咧开嘴笑了——这比美国加州的顶级西瓜还甜0.5度。而距离他在地里发现那株改变命运的瓜苗,已经过去了27年。​​

从地里刨出来的大发现​​

1998年夏天发生的事,姜向涛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他7岁的儿子蹲在自家西瓜地里喊:"爸!这棵西瓜怎么每个节都结瓜?"姜向涛跑过去一看,整株西瓜藤上竟然找不到一朵雄花——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全雌西瓜母株。

为了搞清楚这个怪现象,姜向涛连续三年在地里做试验。第一年种下去的138粒种子看着和普通西瓜没啥两样,第二年再种的时候那些特殊性状又消失了,到了第三年,神奇的瓜藤再次出现。"当时国际上只有南瓜、黄瓜有全雌品种,西瓜领域连理论都没人提过。"姜向涛后来回忆说。他照着黄瓜全雌系的培育方法折腾了五年,终于在2005年搞出了"向富4号"全雌西瓜母本。

这事比日本筑波大学的团队早了整整八年。根据《园艺学报》2007年的报道,日本从1990年开始砸进去3.2亿日元研究全雌西瓜,结果连隐性基因分离这个基础问题都没解决。

台风天里的选择​​

2006年,姜向涛带着他的宝贝西瓜南下海南找吴明珠院士帮忙。73岁的"甜瓜女王"见到标本后激动得直拍大腿:"美国人搞了十几年都没成,你个种地的居然搞出来了!"她二话不说就在三亚南繁基地腾出两个大棚给姜向涛用。

当年10月,超强台风"象神"横扫海南。吴明珠自己的16个大棚全被掀翻,价值千万的育种材料打了水漂,她却带着防风材料往姜向涛的试验棚冲。"您这是..."姜向涛话没说完就被打断:"我的材料能重做,你这全雌西瓜要是没了,中国得再等二十年!"

这场台风成了转折点。2007年美国先锋种业开出300万美元买断专利,这笔钱相当于当时林甸县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姜向涛的回应就一句话:"技术是国家的,给座金山也不换。"

种地种出来的实验室​​

在海南大学的试验田里,姜向涛琢磨出了"候鸟育种法":冬天在海南种两茬,夏天回黑龙江种一茬,一年能完成三季筛选。靠着这个法子,全雌西瓜的研发周期硬是缩短了六成。

他的七个大棚就是露天实验室:300多个品种按基因序列排开种着,每根瓜藤都挂着防水标签,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糖度、抗病性等23项指标。2024年新培育的哈密瓜品种,通过改造小叶基因把亩产提到了4.2吨,比老品种多出37%。

二十三把金钥匙​​

到2024年8月,姜向涛捐给国家种子基因库的23个全雌品种,占我国瓜类种质资源新增量的近三分之一。这些种子正在甘肃酒泉的万亩基地繁育,估计三年内能覆盖全国三成西瓜产区。农业农村部测算显示,全雌技术推广后,我国西瓜制种成本能降四成,种子纯度从92%提到99.8%。

有外国公司派人假扮瓜农,在基地外蹲了三个月想偷花粉。姜向涛的应对办法是给所有大棚加装双层防虫网,"连蜜蜂都进不来,看他们怎么偷!"

质疑声中见真章​​

面对"农民搞科研不靠谱"的质疑,中国农业科学院拿出数据说话:到2024年,全雌西瓜在全国12个省试种,累计增产54万吨,创造经济效益23亿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把这个项目写进《2025年可持续农业技术白皮书》,认定能让发展中国家瓜类产业效益提升两三成。

"我写过对联筹经费,捡过废纸当标签,但没动过国家一粒种子的主意。"姜向涛摸着瓜藤说。如今74岁的他每天还要在地里忙活14小时,新培育的4个甜瓜品种甜度全破13度——这将是世界上最甜的瓜。

​​太阳快落山时,姜向涛锁上大棚的门。三百多个瓜种在暗处静静生长,就像二十七年前那株改变命运的瓜苗,等着破土而出的那天。​​

1 阅读:13

牛头湖人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