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庄子:不要用力地走向任何人

禅道国学 2025-04-04 00:21:28

老子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世间事物大抵如此,太过用力,反而会导致不良后果 。

在一件事上过度消耗自己的能量 ,即使做成,也可能对自己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人际关系上同样适用。

很多人认为目的没有达到,就是自己不够努力,要拼尽全力去追求,要把沙粒紧紧握在手中才安心,殊不知,握得越紧,沙粒流失越快,这“用力”的姿态,从一开始便埋下了疲惫与迷茫的种子。

着力即差

用力是内心的执着与热盼,是主观的,心理的,求解于他人的。

佛家有言:“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你爱了,就先输了。

人啊,对于历经千辛万苦寻得的宝物,费尽周折才牵起手的缘分,总是眷恋至深,难以割舍。这份执念,就如同枷锁,囚禁了自己。

用力走向对方,本身就是种错误行为,用力走向的前提是双方都在用力走向对方,而非一方一厢情愿。

庄子有句名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泉水干涸,鱼儿被困于陆地,它们相互用湿气湿润对方,用唾沫相互沾湿,以此艰难求生,这种“相濡以沫”的场景虽然感人,但庄子却认为“不如相忘于江湖”。

浩瀚的江湖,本就是鱼儿自由遨游的场所,本无需在绝境中苦苦挣扎、相互依存。

我们有很多人常常害怕失去某些关系,拼尽全力去维系,哪怕双方都已疲惫不堪,看似感人的”相濡以沫“的关系,实则彼此陷入了一种无奈的消耗。

如果我们能有更豁达的胸怀,明白有些关系或许不必用力捆绑,放手让彼此回归各自的“江湖”,去追寻更广阔的发展,说不定反而能收获内心的释然,让双方都能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活得更加精彩。

庄子还讲了一个“匠石运斤”的寓言故事。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好像苍蝇翅膀一样薄。他让一个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砍去。

石工匠将斧子挥动的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点白泥巴完全削去了,而鼻子却一点没有受伤,郢人也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把石工匠找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工匠说:“我倒是能再做这样的表演,可惜我的对手早已死去了。”

石工匠与郢人彼此之间那种高度的默契与信任,是历经岁月磨合而成的,不是靠一方用力去雕琢、去要求就能达成的。

当我们过度用力地想要改变对方,想要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关系,就如同宋元君强求石工匠再次表演一样,往往会因为失去了原有的默契基础,而让关系变得生硬、尴尬,甚至走向破裂。

见自己后见天地

庄子曾说过“外化而内不化。”

意思是顺应外界变化,而内心坚守真我。

当我们将对他人的注意,转向自己的内心,洞悉人性的细微,才能理解众人皆有局限,进而能够以平常心接纳他人,做到相交如水。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个大鹏与小雀的故事,大鹏凭借雄浑之力,振翅九霄,横绝沧海,其志向之高远,气势之磅礴,令人惊叹;而小雀,却安于在枝头轻盈跳跃,在方寸天地间觅食嬉闹,也是怡然自得。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专属的纹理与色彩。正如大鹏天生具备遨游苍穹之力,小雀亦有享受林间之悠然。

如果强行让小雀效仿大鹏搏击长空,它那娇小的羽翼定会在狂风中折损;同理,硬要大鹏敛翅于枝头,它那磅礴的力量也将被禁锢。

用力走向他人,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认知的迷茫。

唯有先能自我认知,才能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

当我们不再拼命用力地走向任何人,像星辰一样在各自轨道安然运行,偶尔交汇,相视一笑,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生命的微光。

如此,方能见天地,见众人,成全自我。

祝福我们此后余生,所见皆星辰。

1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