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龄化社会以及退休后生活状态变化引发的 “退休悬崖” 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公开新闻报道可见,在日本,65 岁以上老人退休后自杀率大幅攀升,其自杀率数倍于其他年龄段人群。退休前后生活状态的巨大差异,使日本出现 “退休悬崖” 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关乎经济收入,更涉及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的改变。
在中国,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 2025 年 1 月 17 日发布的数据,2024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 31031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22.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2023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15.6%。与此同时,中国部分退休人员也面临着 “退休悬崖” 困境。以资深院士为例,退休后一线研究工作减少,精神与身体状态均大不如前。

经济收入是 “退休悬崖” 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体制内及部分相关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相对较高,因其退休工资常依据退休时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且许多人退休时工资处于职业生涯最高水平,甚至还有临退休前的待遇上调。与之不同,体制外人员社保退休金则依据一生平均工资及交费记录,并在此基础上打折,同时受社会贫富调节影响,退休后收入减少幅度较大。部分体制外退休人员为维持生计,不得不继续工作。
退休年龄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退休年龄显著偏低,男性一般为 60 岁,女性工人 50 岁、干部 55 岁,而国外部分国家退休年龄接近 70 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未来延迟退休成为趋势,这对退休人员收入与生活状态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中国退休人员较高的退休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人口红利,随着老龄化加深、年轻人口减少,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从家庭结构来看,中国传统孝道观念深厚,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家庭结构小型化,“421” 家庭模式逐渐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增大,甚至出现丁克家庭,完全没有子女养老。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子女养老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退休金丰厚程度也可能随之降低。
此外,一些领导退休后因生活节奏与社会地位的巨大转变,难以适应退休生活,陷入 “退休悬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发展,类似情况可能更为普遍。在此背景下,中国生育问题也面临新挑战,未来可能需要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调整。

当下,针对老年人的产业,即所谓的 “银发经济” 发展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 “银发经济” 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人口红利,使得老年人有一定经济基础。然而,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收入减少、年轻人口负担加重,“银发经济” 的可持续性存疑。现实中,部分所谓 “银发经济” 甚至存在欺诈行为,掏空老年人积蓄,使其养老资金受到威胁。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需居安思危,从政策制定、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观念转变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为老年人创造更美好的退休生活,实现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