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岳阳临湘市红士村的田埂上已经热闹起来。58岁的李婶挎着竹篮往坡地走,露水打湿了裤脚,她却走得带劲,竹篮里的化肥袋晃出沙沙轻响。坡顶的光伏板阵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十余个“红马甲”身影已在板间穿梭,金属镰刀割草的“唰唰”声此起彼伏。
荒坡上的“除草大会战”
红士村的西坡曾是村民眼里的“愁人坡”。这片缓坡因土层薄、易积水,早年种啥啥不长,荒草疯长到齐腰高,暴雨天还常发生小规模滑坡。在岳阳临湘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乡村振兴帮扶队驻村前,村民路过都得绕着走:“地底下尽是石头,草比人高,能有啥出息?”
临湘烟草乡村振兴专干李立峰带着党员“双先”志愿队实地勘察时说:“荒着也是荒着,先把草清干净,总能找出条路。”他蹲在坡上扒拉着草根,指尖沾着暗红的土。当天傍晚,村部会议室的灯光亮到深夜,李立峰把坡地分成12个作业区,每月由党员带头、村民参与,逐区清理杂草,既消除火灾隐患,又能改良土壤。说干就干,年轻党员挥着镰刀砍芦苇,力气较小的女同志们蹲在后面捡草捆。正午时分,坡地上堆起的草垛足有半人高,汗湿的红马甲在阳光下格外鲜亮。
(除草中的党员先锋队)
三个月后,西坡裸露的红土上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村民看情况不错,试种了耐阴的油麦菜。“头茬菜虽然收成一般,但总算没荒着了!”村支书谢江辉发出感慨。
志愿队的细心远不止除草。坡地边缘的12块防滑警示牌用红漆写着“雨雾天慎行”,去年暴雨季,坡地因排水通畅没出险情,村民站在屋檐下看着远处的红马甲巡查,纷纷竖起大拇指:“党员们把安全网织到了咱眼皮底下。”
田垄间的“甘露工程”
红士村200多亩耕地分布在三个山坳里,灌溉全靠肩挑手提,遇上伏旱,玉米叶子卷得像烟卷,地里的菜苗蔫头耷脑。“得让水‘跑’起来。”受限于经济情况,红士村的灌溉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在临湘烟草的协调与资金捐赠下总算是将此项工程提上了日程。党员大会上,灌溉工程的负责人正在进行讲解:“咱们可以修水渠连通山塘,再用滴灌管网把水送到每棵树下。”
据企媒创氪获悉工程开工那天,村口的老槐树下摆了两张八仙桌,村民自发送来绿豆汤和茶叶蛋。65岁的老党员老杨主动当起“义务监工”,每天蹲在工地看混凝土浇筑质量,5公里长的U型水渠蜿蜒穿过田间,每隔200米设一个闸口,方便各户按需取水。滴灌管网沿着坡地铺设,黑色的管道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到每一块耕地,拧开阀门,细密的水雾就漫过根系。
水渠修好那年秋天,红士村的玉米亩产比往年多了200斤。吴大爷特意装了袋新收的玉米,送到村支部宿舍:“尝尝咱今年刚收的粮食,香!”如今每到灌溉日,田埂上总能看见几个老人慢悠悠地踱步,看着水流过自家地头,脸上满是笑意。
(灌溉之后的红士村耕地)
村落里的“红马甲旋风”
自发起“党员联户”行动后,32名党员志愿者分成7个网格小组,每月一次上门“唠嗑”。综合室负责人廖芳娜的片区有6位老人,她的“民情本”上记着:“李大爷家厨房灯泡需更换”“张奶奶想给孙子寄土鸡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志愿队眼里都是大事。
2024年的那个雨夜是曾任乡村振兴专干周旭光至今无法忘记的夜晚。连续一周不停歇的大雨,使地处山区的红士村随时都有暴发山洪的可能性,周旭光与志愿先锋队协同村支两委一处一处排查安全隐患,挨家挨户通知注意险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排查安全隐患2处,将村民安全转出。
安全防护一直是志愿队的心头事。灌溉沟渠旁新立了8块防溺水警示牌,每块牌子都配有救生圈和长竹竿;村里的老旧木桥换成了水泥桥,栏杆上装了反光条;光伏区的防护围栏定期检查,螺丝松动了立马有人来拧……这些变化,村民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夏夜的红士村,广场上的太阳能灯次第亮起。“光伏板的事,咱们还得慢慢摸索。”李立峰正和几个村民商量着来年的种植计划。当最后一盏太阳能灯熄灭,红士村沉入寂静。星空下,“党员责任田”的标牌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远处的山峦轮廓分明,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而那些穿梭在田间地头的红马甲,早已成为村民心中最温暖的星辰,照亮着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