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
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是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的诗句,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偶然间读到这首诗,特意摘抄下来,已经过去四十年左右时间,现在仍然能够随口背出全诗(我摘抄的文本,与原诗稍有出入)。
这首诗涉及到“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当时在京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的纠纷,写信向他求助时,他写信回诗一首。家人收到诗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六尺巷的精神内涵在于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人的高尚品德,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处理邻里纠纷的典范。六尺巷的故事在中国各地被广泛传播,成为化解矛盾、和谐相处的象征。

六尺巷
六尺巷只所以闻名于世,全国也仅此一个。我们提倡“六尺巷精神”,号召村民发扬邻里友爱互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还缺少这种以和为贵行为,特别是农村建房、种地,常常为争土地边界打的头破血流。
(一)魏朱与“喂猪”
1983年,村上朱家新批宅基地建房,地基回填新的土方后,为确保地基密实度,找人挑水洇地基,万事俱备,只等下基础了。这时邻居魏家老头找上门来,说朱家宅基地与他家老宅基不能在一条线上,原因是他家姓“魏”,魏和朱姓氏相冲,暗含“喂猪”之意。如果朱家宅基和魏家宅基一条线的话,朱家会夺走魏家好风水,要求朱家必须把宅基地向前挪动。甚至魏家还找到村干部告状,不依不饶。
这事放到现在看,这种说法就是一个不成理由的笑话。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家也是很无奈。咱批宅基地的时候,你不说!咱拉土垫坑的时候,你不说!现在土刚垫好,找人挑了几天井水,土洇实了,你说这些话,让挪地方,这是上千方的土啊?都是一锹一锹装上架子车拉过来的,就凭你一句话就挪走了!

垫土
经过多方沟通,最终也没有协商出一个不挪垫土、宅基不前移的结果。朱家考虑作为邻居,地邻边儿、房搭山儿,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闹的太僵啊!不就倒腾土吗?不就宅基地小点吗?咱认了!把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找来一大帮子人,铲装车拉,热火朝天,忙活几天,将地基整个前移10多米。一天的云彩也散了,邻居虽说不上还是好邻居,最起码没闹太僵。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假如说,朱家当时如果不同意魏家要求,那后果就不知道怎样发展了?吵架甚至打架都有可能,伤人也不排除。
最打脸的结果是什么呢?十多年之后,朱家腾出来的、这块儿闲置的空地,被另外一户朱姓人家给批成了宅基地。这时候魏家老头儿还在世,这时候他也不怕被“猪”拱了风水,从人家建房就没出面阻止干涉过。
这拐回来想想当年刁难老朱家的事,真是不应该,那就不叫人干的事。也许不是魏老头儿自己的主意,也许是有龌龊人从中作梗,装神弄鬼!
(二)兄弟“滴水”之争
赵氏两兄弟因为翻建新房起了争执。
赵大明、赵二亮是一母同袍的亲哥俩,他们的宅基地是在老父亲留下的祖宅基础上,经土地所测量确权发的《集体土地使用证》。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赵家老二扒掉了三间茅草房,准备起四间头楼房。哥俩的宅基地因为是老宅子划开分了两处,都是12m×12m,不足二分半地。如果是新划的宅基地,一般都是12m×14m,刚好二分半。
赵二亮计划建设四间正房,按预制板3米长,四间房正好12米。这样的话,赵二亮的墙就挤满自己的宅基地,没留一点“滴水”。这种情形在农村来说就是很强势的表现,没有人建房会不留“滴水”,邻居也不愿意让别人家的雨水流到自家宅子上。

滴水沿
作为赵大明来说,虽说是自己亲兄弟,建房这种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自己同意了,房子建成后,就成了遗症,将不可更改。所以,赵大明提出,建什么样的房子都行,必须给自己这边留20cm滴水。
赵二亮一核算,宅基地宽12米,建四间上房刚刚好,你让我留20cm,东侧邻居我留不留,在留20cm,剩下11.6米,我这房子还咋规整。盖四间房宽度不够,只盖三间上房吧,不但浪费空间,关键是孩子们长大了,房间也不够住啊!
因为这事,弟兄两个争吵了无数次。赵二亮认为大哥不地道,咱是亲兄弟呀!你咋故意难为自己兄弟呢?老大说,亲兄弟明算账,规矩是啥就是啥,该咋办就咋办,谁也不能坏规矩。不是邻居劝说,哥俩差点掂刀弄仗。
实在没办法了,赵二亮找到村上干部,组织协调多次,因双方意见不同,没能说成。后来村上组织几个村干部和民调员一起在赵家现场办公,用铁锹挖出当年埋下的灰橛(用铁棒在边界上扎个深洞,灌进去碎煤屑或者白石灰,时间久了还能找到印记),先弄准双方宅基准确位置,给提出建两间3米宽的房间,两间2.8米的房间,也就是3×2+2.8×2=11.6米,刚好解决一边留20cm滴水的问题。

邻居互留滴水间距
赵二亮接受了这个折中方案,至此一场干戈终于化于无形之中。这是亲弟兄之间,如果搁到旁人身上,指不定弄出什么不可控的事情来呢!
(三)一陇地差点闹出人命
老张头儿和老王头儿贴边种地。
那年秋收结束后,大家伙都在忙着犁地种小麦。
老王头儿犁地的时候,把两家中间的田埂犁了半垃子,打埂时向老张头儿家地搂土,这样自己可以多种一陇小麦。

田埂
老王头儿如意算盘还没打算好~,老张头儿也来整地了。老张头儿一看,这老王头儿做的不地道哇!就让老王头儿停下来,你别干了,这样不行啊!按照这节奏,你今年把田埂犁掉一半,明年再犁一半,出不了几年,我家这二亩地都归你家!今天你必须把那犁掉的田埂恢复了。
这事,本来老张头儿占着理儿,老王头儿理亏。因为老张头儿儿子的出现,让事情又加剧了演化。
老张头儿大儿子张天林那天正好经过这边,见两老头在争地边儿,过去一问情况,就帮父亲说了公道话,指出了老王头儿的不是。老王头儿恼羞成怒,老脸上挂不住啊!回家召集四个儿子、三个侄子,说老张头儿和儿子张天林欺负他,让儿子们给自己出气。
这边张天林傍晚从地里回来,刚进自己家院子,农具还没放下呢,从院墙外面撂进一堆砖头瓦块。有人偷袭!这是张天林第一感觉。他立马抱起孩子放到屋里,拿出大锁把屋门锁上,转身抄起钉耙,冲出院子。院外的一群王家子侄包抄过来,准备围殴张天林,张天林举起钉耙,照人群兜头筑下。王家人见势不妙,拔腿就跑。腿脚跑慢点的人,鞋子被钉耙筑掉了。如果再慢一步,钉耙就筑脑袋上了。张天林提着钉耙在后边追,王家人顷刻之间跑的无影无踪。真应了一句话,硬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张天林一战成名,从此在村上无人敢于轻视。
(四)结语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也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能够同样做到遵规守纪。作为街坊邻里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还是要互相体谅,与邻为善,多一些包容互鉴,没必要为一点小事舞刀弄仗。凡事都要多思量,冲动是魔鬼,冲动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