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
所有疾病首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
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所有的疾病,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都是这样来的。
常人每日纷纷扰扰,驰逐于外,分分秒秒的光阴,很难属于自己。就客观环境而言,受制于人,身不由己;可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自己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外事外物如来去不定的浮云,莫要依赖于心外之物。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莫要让外界的干扰蒙蔽心灵的自由。
世界上最难攻破的不是那些坚固的城堡和城池,而是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心狱”。
在现实生活中,能束缚我们的不是任何客观的的人和物,而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心灵枷锁。常言道,“捉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外在的禁锢容易破除,心灵的囚室却是不易摆脱。
宋代禅僧荼陵郁有一首悟道诗:“我有明珠一颗,就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所谓的明珠是什么呢?其实,是人的心灵。
心之何如,看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烦恼是一座监狱,锁住了我们的灵魂。要想拥有如是、自在的人生,就必须学会放下,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不为一切由心所生的东西所束缚,让整颗心宁静下来,获得一片澄澈清明,便能活得自在洒脱。
贰
实际上,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要你自己回答:你存在的意义何在?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发自内心地回答这一问题。
“生活太累了!”经常听见有人说这样的一句话。其实,生活本身并不累,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按照本身的规律在运转。说生活太累的人是他本人活得太累了。
心理学家认为,有“活得累”想法的人,大多数得的是“心病”,也就是他们的心理失去平衡或发生障碍。
心累与身累的最大不同是,身累睡眠状况特好,往往一入睡就睡得很沉,被人抬走了都不知道,一旦醒来,便觉浑身轻松,精神百倍;而心累虽然十分疲乏,但睡眠相当不好,常常失眠,越命令自己不考虑事儿越是接二连三地考虑,甚至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事情全都涌向心头···好不容易入睡了,却不是被一点小声音弄醒,就是被梦魇惊醒,醒来后头晕目眩,跟大病了一场似的,而且很难再次入睡,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世界上有很多事不是努力就能够实现的,有的靠缘分,有的靠机遇,有的我们只能以看山看水的心情来欣赏,无法得到的要懂得放弃,不去强求。
懂得放弃,才会收获快乐,背着包袱走路当然是走不远路的。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打开,你却得到了一切”。有所失才有所得,要学会取舍,否则生命将难以承受。所以,你应当明白的是,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你一天也只能一日吃三餐。
对得与失的认知,看似平淡,却折射出一种对人生使命的思考,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透彻理解。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得失交织在一起的生活。
懂得适时地放弃,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和幸福的好方法。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含义。
这是人生感悟后的一种清醒,真正了解其含义人将能够过上轻松舒适的生活,白天充实而快乐,晚上安然入睡,在步行中感到自在,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现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属于死亡。生命是如此短暂,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任何东西。
你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你还没学会放弃,放弃了烦恼,便与快乐结缘。
叁
回到开篇可以得出,要健全自己的形体,先在理神。若能以恬和来养神,则内心自然相安;若能在清虚中栖心,不被外物所诱,能够做到神怡心情,也就无所拖累了。
如果让自身形体安静则心神清宁,心中没有阴影则内欲永尽,神气清宁则外累不入。
禅寂入定所谓的“空”,即是“无我”的境界。茫茫广宇之中,万事万物惟在我心,我到无心地步,复有何物可以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