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两个家庭,一个出生和成长的家庭,那个从小长大的家,还有一个是成年后自己组建的家,第一个家庭叫做原生家庭。
在有些家庭里,大人们信奉挖苦打击式教育,老是习惯性地打击孩子,把快感建立在了孩子的痛苦之上。很多父母遇到了问题比孩子还暴躁,只知道发脾气,气急败坏之下还会挖苦打击孩子。
在抚养孩子的日常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轻易地忽视孩子当时的问题,反而喜欢把孩子过去犯的错误都拉扯到一块,做什么用呢?用来作为“批判”孩子的有力证据。在毫无理智的情形下,真正的、眼前的问题被忽视了,而孩子的人格被拿来抨击。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需要得到平等地沟通,而大人对孩子情绪的忽视和权威专制已经让这些荡然无存,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暴力的家庭里,打骂基本是家常便饭。一位我最熟悉的友人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挖苦打击式教育的家庭中长大的,其父嗓门太大,动不动就骂人,言行一向都是趋于暴力。小的时候,每逢吃饭就开始挖苦打击他,冲他大吼大叫,甚至还经常砸东西打他,以至于长大后至今,他都不再与其暴父一同上桌吃饭,甚至连面都懒得碰见,因为他知道一碰面准没好话,全都是各种挖苦打击,一个夸奖、一次鼓励永远保持着零记录。
其暴父专制蛮横,只知道一味地把问题都怪罪在他身上,从不知道反省是他自己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却早已把一切归咎于孩子了,所以不遗余力地去挖苦打击孩子,丝毫不懂得尊重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老是挖苦贬损孩子。
在其暴父口中只有无数次的各种贬损与打击,经常抄起手边的重物就砸向他身上,他疼得哭了,其暴父立马就逼其憋回去,若见他还哭就上前大打出手。更甚的是,还威胁说“拿菜刀剁了你!”,要不是母亲拦着,恐怕真要发生伤亡事件了。那是一个孩子啊,从小就受尽如此种种的“暴刑”,这对其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可想而知,作为最熟悉的友人,我深知他这一路走来心路历程委实太过艰辛。
父母最起码的一条修养就是不挖苦打击孩子,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人天天找你的麻烦,跟你过不去,你还会理这个人吗?想必是怕躲都来不及。
打击式的教育,毁掉的是父母跟孩子间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受不到内心的安全感。
人有时的过度反应实际是跟原生家庭中的那个自己在抗争。幸运的孩子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自私的父母却让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些父母不但没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他们的暴力最终却是由孩子来为这种坏情绪买单。
最可怕的父母是,从不愿意去接受和改变,固执地将自我推崇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甚至不惜用暴力、打压的方式,自私地要挟孩子以自认为完美的方式成长。
我的那位最熟悉的友人在学校一直都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班主任一直都对其寄予厚望,然而,当年在应试教育的升学考试压力,和其暴父不断地打击施压的双重压力之下,高考终以失败落幕,这就大大减低了他可以报考的学校,他心如死灰。到这还没有停止,报考的学校和专业都是其暴父专横的强制让他报考的,丝毫不考虑他的意愿。他一直郁郁寡欢不得志,硬着头皮熬了四年毕了业,出了校门之后更加怀才不遇,无论是当年报考的学校还是专业,从来都没有派上任何用场。
父母的那些不良言行、过分举止会像伤疤一样深深刻在孩子心上,就像炮火一般不断地攻击孩子幼小的心灵,最终让孩子的心支离破碎,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深重的灾难。长大之后他们可能会变得敏感、缺乏安全感,甚至一辈子都带有情感缺陷。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暴力相当于一部恐怖电影,是孩子一生的悲剧。言行暴力的父母就是把孩子推向一个不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一直生活在“对负面情绪的恐惧”之中,深陷泥沼,难以自拔。直至长大成年后,那些坏情绪都在孩子的心里挥之不去,无论过了多少年,它都会伴随着孩子。
有人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能上岗,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深以为然,这世上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资格要孩子,更不是所有人都配为人父母。
贰
当我们的脑海中经常出现一些负面想法和自我认知的时候,代表着我们原生家庭的创伤上线了。
心理学家艾利斯所提出的ABC理论:A—代表一件诱发性事情,即当下的情境,当下发生的事情;B—代表对A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来源于旧时创伤所带来的记忆和情绪,它与当下情绪融合一起,形成我们错误的主观认知。C—代表由B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归根到底,这些认知都不是由当下情境和事件形成的,而是一种旧伤复发,是原生家庭的那些记忆、情绪和思维始终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你,一直都挥之不去。当现实情境和产生反应完全是不匹配的情形,就是源于你的创伤模式上线了。当下的情境和自我反应不匹配时,我们要察觉到这个情境所引发出的想法和感受就是创伤的激活点。
A是一个激活点,它激活了你的创伤认知,然后产生一系列的自我批判,最终由这些自我批判来引起那些与A所不匹配的应激行为C。所以,判断创伤模式是否被激活,一个重要关键点是,那些自我批判的负面想法和认知出现,也就是我们内心有一个“损友”上线了。
原生家庭的创伤不是你的责任,但是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却是你的责任。当我们还是婴儿和孩童的时候是无力的,只能做一个被动者,接受者;但我们已经成年了,就应该收回生命的主动权,做自己的主控者。
过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但是未来还很长,你可以把这段经历当成是伤害,但也同样可以让它滋养成长,关键是你要有勇气面对并攻克那个心魔。有的伤害,无论过去多久都难以释怀,但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应该成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