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往事之一、二事

南城文苑 2020-05-05 07:19:47

南城文苑

职场往事

离职将近月,过了段这几年来最舒服安稳的日子。因为,不用考虑去哪找些什么素材编些什么资料报送哪个部门单位,更不用考虑每天如何谨小慎微地应付个别当面一套、背地一套“口腹蜜剑”的小人。从开了口那一刻起,已确定要离开,如释重负,无事一身轻,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状态。回想,在不舍里更多的是矛盾,总感觉有许多话不吐不快,这大概也是一种病吧!

五年,我学会很多东西,但始终看不透人心。

2013年初,从黔西北那座山城回到生养自己的南城,约摸有月余光景,赋闲在家修养生息,就算断了薪资,生活也还算过得去,毕竟少了大部分在外的花费开销。至始至终,因为没有柴油米酱醋茶的窘迫和觉悟,也不是太着急于生计,所以当时的状态无所事事却没有惶恐不安。

机缘巧合,因为一个电话的缘故,我进了南城县直属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以一个相对“光荣”的身份——临聘人员。相信,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编外身份在前些年网络及社会上是多么的爆火,只因为这一个“光荣”的身份曾经能背下所有的锅。但我没有害怕,相反还欣然接受,薪资待遇多少、有没有保险与福利根本就没考虑。可就算这样,我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有过被别人嫌弃托了“关系”的嫌疑,因为一些特殊事情被一头公认的犟驴嗤之以鼻——我最瞧不起的就是你们这些“关系户”。

毕竟,自己一开始就没打算呆太长时间,单纯抱着试试看和学习的心态,希望自己能在一个不同的单位、环境学到一些东西,只是后来竟呆到了让自己无地自容的境地,整整五年有余。以致后来,时有退了休的老同志回单位办事,遇到都会问我怎么还没离开,想想也是够累的,这样的境遇状态还没面皮的撑了如此之久。

太过安逸的环境对于随遇而安的人就是场不可变更的灾难,如果不早早地逃离,就只会在灾难里承受一些不必要的痛苦直至死去。五年,足以把一个棱角分明的人磨圆、磨尽,改变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及生活的看法和认识。五年里,不是没有过离开的想法,最开始应该是2014年末,中途也有过几次,每一次彷徨犹豫挣扎,更多的是“胎死腹中”,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份一往无前的勇气早已丢失了。

五年,我学会很多东西,但始终看不透人心。一个眼可周测不大的林子,什么样式的鸟都有;一个方圆不大手可丈量的潭子,潭水浑浊深不可透;一个巴掌屁大的地方,上个班就像上演宫廷剧。不知是这个世界太薄情,还是这世间的人太寡义,还是自己太善良了。总有些天生贱骨头,当面一套背地一套,喜欢歪曲事实的乱嚼舌根,背后说人长短,不知是不是祖辈都喜欢干这阴损缺德的事,作为立家根本传承了下来,以致坟头上冒着股股青烟,后辈才能如此“与众不同”地“出类拔萃”,把传承发扬如此光大还能逢人自夸。

嘴长在别人身上,怎么说那是别人的自由。可有的人嘴长在身就如同屁眼长在身一样,出来的东西可以不分场合,一样的臭不可闻。上帝给他开了一扇门,也关了一扇窗。好在这类不是人的东西长得寒碜了点,要不参演宫廷剧或是谍战片都不需要剧本,给个宫斗或是“汉奸”的角色,全凭一颗龌蹉阴暗的心,一张“满口仁义道德”之嘴,对任何用话语能解决的事,信手拈来满口胡话,演得那是淋漓尽致,表演的功夫更是炉火纯青,少有人能与之比拟,要是参加电影节颁个奥斯卡金奖想必也是埋汰了点。

五年,我学会很多东西,但始终看不透人心。作为而立之年的人,在我的认知里人可有无数种,好的、坏的,耿直的、圆滑的,年轻气盛的、老而弥坚的……这都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思维该有的。但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种人,大概在他与生俱来的思想意识里,人就只有两种:一是有利用价值需要谄媚跪舔的,另一种就是没有利用价值只适合用来背地嚼舌根、践踏来瞻显自己的。

不分轻重缓急,哪怕火烧眉毛,一件小事可以无限放大,一脸奴才样跪舔着众人,违背某些指示也要按照自己意愿,钻头觅缝做一些不是自己分内也不需要出多大力就能帮助别人的事,以讨得大部分人欢喜的方式赚取人情,谋取最终一些个人私利。事后还摆出一副自己不想要太多可以让给其他人,或是看我人缘多好的姿态显摆,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脸再配上天生骨子里的“奴性”,说是标配都差了点,这绝对的顶配,或许唯一不足的就差没在额头烙上“心机婊”三字了。

以为世人都傻,就自己聪明,别人都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却不知,有句老话叫:日久见人心。最初的孤立与偏见,始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后一致认同的那些歪曲事实的所说,不过是某些人背后乱嚼舌根,没经过大脑吐出的浑话,正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别人欠了人情要还,也不愿说透而已。就算如此,但这些人城府之深、计谋之用、处事之风、马屁之功,多少人要甘拜下风,望其项背。

不知是一种病态还是常态,其他人也配合得让剧情演得如此的完美,精彩绝伦都不足以形容。任凭马屁拍得嗡嗡乱响,不着边际,还是有些人极其受用、乐享其中。这种情形大概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相径庭。当然,好处不言而喻。受了马屁的人凡事总会先想到拍了马屁的人,无论评优晋升还是其他,都会给予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好处。当然,除了做事,因为旁边还有个廉价的劳动力更适合。

五年,我学会很多东西,但我始终学不会拍马屁。

因为有过之前多份工作经历,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得到一些热心善良的前辈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指点,学会很多东西。刚进单位那会,作为新人,“多看、多学、多干活、少说话”这成了我唯一的信条,安排的事情基本都是在第一时间内高质高效完成。那时,单位领导不多,自己一个人一个办公室,人心也没现在这么复杂,不用套上一个饱经俗尘的面具,刻意深沉地伪装自己,不需要去奉承讨好谁,更不用拍任何人的马屁。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哪怕如此小心翼翼,终究还是做不到如人民币那般讨所有人喜欢,毕竟天生的“人傻嘴不甜”。埋头苦干,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与肯定。但也因为如此,人少事多,每天忙得火烧眉毛不知,忽略了工作中的一些人情事故,所以也得罪了一些人。同样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但似乎有的始终装的是屎,鼻梁上架起的眼眶空空洞洞,完完全全有眼无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个别倚老卖老的老东西在背后嚼舌根说“我像个领导,跟我说话爱理不理”,最后还是从别人口里传出。我不知这些不知所谓的“老不羞”有什么值得谈论别人的,或许是年龄或许是资历。我只知道,作为一个单位部门的枢纽核心的一份子,每必有事让通知这些老东西的时候,他们都说自己不会也不愿到场,到场了也会推三阻四,而一旦通知领取福利财物,哪怕半截身子早已埋进“生活”这座坟墓的他们,那一刻来得比任何所谓的“年轻人”都快。

所有身在局中的知情人,就算看破,但始终从未有人轻易说破。这就是所谓的“前辈”,整天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以过来人的姿态指点、招呼,年轻人就应该多学、多做,站在“博爱无私”“助人扶幼”的道德至高之地俯视众生。这也是梗咽在心底,始终无法理解、明白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现阶段国家企事业单位一个现存与亟待解决的弊病,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通病。

不能否认,大部分前辈还是值得让人尊敬、学习与感恩的。年龄大、资历深,青年人敬重与受指点是应该的,但似乎不能一概而论,也得就事论事。如果年纪大就恶意践踏评论,那也不过是倚老卖老,白活的那些年头不过是活到狗身上去了,也是侮辱了狗,让狗背了骂名。时间堆积起来的不过是空骨白壳,隐藏的也不过是一颗路人皆知的腐暗之心,所能的不过是要比别人早些时候变成一抔黄土,可最后还长不出任何青草绿木。

就算如此,我也大可不必在乎。因为,工作我无愧于心,这对我而言并也没有损失些什么,所有一切都与我无关。相对这些,还是比那些阴损的小人好多了。至少人没瞎,只是心里某一处稍微扭曲了点还有药可救。至于那些阴损小人,平日里看似毫无心机,说话不经大脑,有啥说啥。事实上,领导面前争相表现、阿谀奉承、拍马邀功,指使别人给他人做一些个人私事换取人情,于我无关,都可以理解。最不可理喻的是,昧了良心乱嚼舌根,说我“成天啥事不干,领导都安排不动”。说良心被狗吃了,估计这也太侮辱了狗。

至始至终,我都不知道这些人脑子里装的是什么,难道除了屎还是屎吗?真不知道,我的存在,影响你拍马屁了吗?影响你乱嚼舌根搬弄是非了?还是挡你的道了,影响你晋升评优了?答案是否定的,都没有,我没有权利更没有想要得到什么,除了每月干了事要拿的薪水外。更多还是,天性使然,不想搬弄是非、斤斤计较。毕竟,绞尽脑汁来应付生活让人活得太累……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不是什么好活,但这也是职场生活活下去的唯一生路。当然,如果在这基础上,再把“溜须拍马”的功夫练练,达到信手拈来的地步,登上人生巅峰之路也是未尝不可。人是一种可怕的动物,能够伪装成“人”的畜生更可怕。我不知道,两个背地里互相往死里损的人,估计各自祖宗十八代都被问候了个遍,为何在当面的时候能够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有说有笑。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像极小丑的他们,这样“虚伪”融融恰恰的氛围让了解内情的人尴尬到了极致,不能说还得配合把谎言配合继续下去。

很庆幸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是这样的人。有话直说,如果能当面怼死绝对不会放过,不爽咱还懒得应付,背后也绝不轻易评价任何人,做得过了的除外。所有的喜怒哀怨轻易在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来,虽然这是不够成熟的表现,也会给人诟病,但至少这是真实的自己。做人就应该坦坦荡荡,而不是披着一副人皮下潜藏满目阴鸷,本能里不容别人任何轻质利益的畜生。

有人说我满身书生气,那是“官方”的评价,说得比较好听。说得不好听,私底下,想想也能猜得到,那是“书呆子气”。对此,我只能一笑置之,更多时候嗤之以鼻。真正了解一个人,那是所有的了解。你以为你看透了别人,那不过是别人想让了你看到的罢了,真实的却是不为你知而已。如果非要俯下身子向某一个人、某一职位谄媚、跪舔,恶心死人的阿谀奉承、拍马吹屁,才能去掉这一身“书生气”。请原谅,我做不到,哪怕我曾尝试努力,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浪费了数个春秋,可惜,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哪怕那么一丁点。

五年,我学会很多东西,但我始终学不会拍马屁......

作者:子喻,又名十二,定南城人,爱好摄影、写作、吉他;做过记者、编辑, 其作品曾不时见于省市县等报刊媒体,诗歌常见于边城诗社!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