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后的生活无忧无虑。
可有这样一位父亲却指出自己的女儿在工作方面不脚踏实地,毕业多年依然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女儿却对父亲的看法并不认同。
究竟是谁说了谎呢?
----------------------------------------------------------
大黑是一家私企的高级工程师,妻子是一名公务员,在外人看来这本该是幸福美满的一家,却也有让人想不到的烦心事。
独自在外生活的女儿让这对夫妻操碎了心。
女儿已经毕业工作六七年了,在父母的眼中却一直都在原地踏步走。
远了不说,就最近两年就换了四五份工作,先后从事后钻井设备的销售、翻译工作、教育培训公司。
工作之间的行业跨度性很大,并不能达到一个专业知识的累积。
离职的原因也很统一,刚到公司时认为公司的发展前景好,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总会感到这样那样的不合适,结果不外乎是离职,接着寻找下一份工作。
工作的不稳定也代表着收入的不固定,这也导致了毕业六七年的女儿会经常性地收到家里寄来的经济方面的补助。
女儿这样的生活状态令父母很是担忧。
女儿却认为自己的工作发展方向是需要慢慢探索的,那工作一段时间后,压力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离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况且自己多年的工作也不是没有成长,频繁的换工作也让女儿找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现在自己从事的健康管理的工作就是比较满意的,工资待遇各方面还不错,也在着手准备上市,女儿认为只要自己坚持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
说起现在的工作,父母却更担忧了,女儿的想法还是太幼稚,上市是那么容易的吗?现在的女儿和母亲说话都是‘妈,如果你有一千万了,你想怎么花?你要买什么什么?’
父母总觉得女儿的想法特别不脚踏实地,非常飘,在女儿的认知里似乎觉得挣钱很容易。
单纯的女儿就因为目前的公司发展前景好,而且有一家公司成功得帮多家公司上市的中间公司的帮助,就觉得自己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这家公司的规模并不大,目前也就四五人左右,坚持多年可能会有收获。可这个时间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三十年,这谁能保证?
就算三十年以后成功上市,那时候的上市还有意义吗?
父母迫切地希望女儿能回到两人的身边发展,在自己家附近也能有个帮衬。
女儿已经28岁了,还没有交过男朋友,这也是父母担忧的地方之一,回家发展,不要求你挣多挣少,最起码工作稳定了,对象也好找些,亲戚朋友也能帮着介绍介绍,总比一个人在外面碰的几率高。
讲到交朋友,女儿却也觉得很委屈。父母觉得男女孩交往没什么难的,可女儿却不知道该如何地和男生建立一个正常的互动,对于男女生两个人的单独的相处,十分的抗拒,没办法跨出这一步。
原因还要从女儿的小时候说起。
由于工作的原因,父亲在女儿小的时候就需要经常性地出差,陪伴女儿的时间尤其的少,一年也就能见一两次。
年幼的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十分的模糊,与父亲的互动就更加匮乏了。
6岁那年,母亲也去了父亲那里。只留下了年幼的自己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
没有了父母的陪伴,生活上的问题都需要女孩自己去面对,很多时候,在寒风凛冽的上学路上都只有女儿一个人孤单的身影。
女儿经历了6年的孤独和无助,在12岁那年,父母才把她接到了身边生活。
父母是生活的源头,如果跟父母的关系不好,就是跟源头断了联系,这样的生活注定是不幸的。
-------------------------------------------------------------------------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能陪在孩子的身边呢?父母不能陪孩子长大,其实是很痛苦的。是生活逼迫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可缺失了父母的童年注定是不完整的。
◆父母想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阅历告诉孩子,避免孩子走一些弯路,这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这些东西可能不切合时代,不符合孩子的年龄,可这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份爱也会一直存在。
◆有句话是这样讲的:懂得许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成长不只是心理上的,内心丰富不一定是成长。一个温暖、有爱的女儿要走出当前交际的怪圈,就要去思考如何赢得新的社会关系建立正常的生活。普通人的成长很艰难,但逃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工作上交际能力只是一方面,这是很普遍的能力,更需要的是专业能力。工作成长的能力在哪里?不能说我在这份工作上能力上得到了成长,我换下一份工作就都没有用了。要注意一个专业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工作,要人身思考一个择业方向,你要走一个什么方向,如何才能用上手里现有的经验。
◆一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建设有问题,她长大之后的恋爱婚姻这种亲密关系的建设也一定会有问题。人际关系的相处从父母的陪伴和成长中获得,父母的爱和陪伴的缺乏会造成这方面的能力的缺失。
找到了这些问题,就要帮助她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如果这些根源中有父母亲的责任,从我们父母亲的角度如何去做,如何去弥补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指出女儿的错误在哪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