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差事,为何康熙和雍正联手都办砸?孔子的那一套,太天真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7-25 18:52:14

《雍正王朝》前半部分剧情有这样一个场景:黄河发大水,急需银两赈济灾民,但是当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打开国库大门一看,顿时大吃一惊:正逢盛世的康熙时期,国库居然拿不出赈济灾民的银两,然后再一盘算,发现国库的银两居然被大小官员借去1200万两,于是轰轰烈烈的追比户部欠款大戏隆重上演了。

对于这份得罪人的差事,皇子们是不敢接的,素有八贤王之称的老八门口果然聚集了一群老赖,他们因为资金周转不过来,亦或是不愿还款,都盼着“仁慈”的八王能够接下这差事,老九和欠了债的老十也纷纷上门,撺掇老八接下来,好为自己开脱。

精于人情世故的老八自然知道这是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追不回来无法向皇阿玛交待,追回来了必然得罪一帮朝廷重臣,有辱自己苦心经营的“仁义”人设,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因为一件差事就把自己孤立了,实在得不偿失,肯定不能接,老八这心里比谁都清楚。

原本雍正的前身——老四也不想接,但在邬先生的鼓励下,老四心一横、牙一咬接下了,并且在接的过程中使出了广调研、下手狠的招数。同时为防催的过程中抹不开人情脸面,老四在接这个差事之前做得更绝:面对众皇子、众大臣摆下的鸿门宴,愣是不上套,一滴酒都不喝,直接将自己推到了众人的对立面。

对于追比户部欠款这一差事,虽然康熙明面上交给了老四去打理,但自己也没闲着。一开始放任老四大展拳脚地去干,自己不做任何干预,当得知一干老臣被催得不行,齐齐跪在皇宫面前求助。

康熙也放他们进来了,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承诺将自己大内的体己银子拿出来给大家还债,成功令老赖们痛哭流涕、羞耻心顿起,纷纷表示要变卖家产,凑足银两来还债,以为皇上分忧。

按理说,有着清朝历史上两位大帝——康熙和雍正的联手办差,追比户部欠款这一差事应该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到了约定的还款之日,收回来的欠款不足三成,黄河水患需要的赈灾银两算是彻底泡汤了,但是据后面剧情可知:最终还是通过四爷在江夏镇“巧取豪夺”的银两赈了灾。

而且,由于四爷和田文静催得太狠太凶,导致魏东亭上吊自杀,朝中大臣惶惶不可终日,纷纷也要追随魏东亭而去,妥妥的办砸景象。

为何对于追比户部欠款这一差事,现任的康熙和未来的雍正,两位大帝联手都会办砸呢?是因为雍正和田文静催得紧、催得急,方法不当导致的吗?

明面上看确实如此,而且在追款总结大会上,康熙狠狠批评了老四,认为他一向自诩精明,但是该查的没查,导致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办;随后康熙又教训了酷吏田文静,认为他不懂得做官跟做人是一样的道理,面对一两银子就对老状元百般羞辱,这不是圣人的恕道。借此,康熙不顾老四的挽留,将田文静逐出了京城。

但实际上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追比户部欠款差事的办砸,康熙更应该背锅。

首先,晚年的康熙明显怠政。国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其用途应该是非常清晰的,就是为了用于打仗、赈灾等国家大事,绝对不能用于个人私事,即便是皇帝,没有正当理由也是不能支取国库银两;皇帝想支取银两用作私用,已经有内务府准备好了。

国库的管理也应非常严格,不仅要做到账本清晰,还应明确借款去向,按理说不能什么人都可以借一借用作私用。但是在康熙的总结大会上,我们看到:国库银两被陆陆续续借了1200万两,康熙愣是一直不知道;大部分官员借款用于放高利贷、利用漕运做买卖等非正规途径,居然户部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次,面对被催逼急了的老赖上门诉苦,康熙第一时间就应知道这帮人就是不想还债,按理说康熙应该痛骂他们一顿,即便不骂也应该好好给他们讲讲原则、讲讲政治,告诫他们干了违法的勾当,老天爷也不会同情他们,必须照章还款。

可是康熙没有这么做,反倒是拉着他们来到了老槐树底下唠起了家常,苦口婆心、引经据典地开始起了说教,最后还当众表态:他准备将内务府的银两拿出来替这些老赖们还债,这一举动让在场的老赖们感动得痛哭流涕,虽然嘴上说准备砸锅卖铁还债,但据后来太子爷的当众回忆可知:他们根本就没有还,反倒是舔着脸拿着康熙的私房钱还债。

康熙的这一番“骚操作”,直接令老四制定的铁的纪律付诸东流,而且在太子趁机间收买的一番人心操作声中,所有的不是都是老四一人承担,成为了里外都不是人的替罪羔羊。

所以说户部欠款差事的办砸,表面上怪雍正,实则怪康熙的柔情和毫无意义的说教,事后虽然康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还是非常嘴硬的为自己辩白,声称这是“仁义治天下”。

千古一帝康熙为何会稀里糊涂地将这么重要的国之大事以“仁义”来办呢?明眼人一看就不妥嘛。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孔子的治国理念对康熙起了不好的引导作用,无怪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评价孔子的理念是“天真滑稽!”

众所周知,对于如何治国,孔子有一句精辟的言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有格。

对于孔子而言,使用道德教化和礼义廉耻去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较之于使用政令和刑罚效果不知好上几百倍,理由是道德教化和礼义廉耻不仅可以得到政令和刑罚相同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激发民众的羞耻心,使其对自己忠心耿耿、未有二心。故而孔子认为治国要靠“仁”,反对刑罚。

如今看来,这显然是孔子的一厢情愿,故而董仲舒做了补充,认为“斗宵之人”根本感化不了,只能用刑罚去约束他们不要做坏事。对于追比户部欠款一事,明显就是这群欠债不还钱的老赖,事实证明他们不仅教化不了,而且还非常懂得伪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得炉火纯青。

但是对于深谙孔子之道、听多了圣人言的康熙而言,晚年的他渐渐麻痹了,励精图治、敢闯敢做的决心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好大喜功、千古留名,故而深深陷入到了孔子提倡的治国理念当中,明知它过于理想化、“天真滑稽”,但康熙依旧“狠”不起来,继续推行“仁义治天下”,为了收割民心不得不对老赖们网开一面。

总体来说,康熙还是英明的,虽然成功将老赖们催哭了一把,满以为他们会真诚待自己,没想到这帮人还是铁公鸡一个,一毛不拔,还当真拿着自己的银子冒充还债。从总结大会的现场来看,康熙头大极了,估计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反思孔子那一套治国理念是不是太天真,面对老赖看来不动真格还不行,于是一举拿下了三个贪官。

综上,面对追比户部欠款这一差事,为何现任帝王康熙和未来帝王雍正联手都办砸?寻根究底还是因为孔子的治国理念,终究太天真!

6 阅读:2843
评论列表
  • 2023-07-28 14:15

    奴清就是无智无德的寄生体,它提倡重用那些道德和学识都劣等的奸戾小人,如孙之獬洪承畴吴三桂晋商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说奴清的文明退步,从先秦开始到明朝,书籍是有标点符号的。奴清搞四库全书把古书的标点符号全去掉了。

  • 2023-07-26 14:28

    所以说努力赚钱🤣哪怕放松一点点,需要用钱的时候就续不上

  • 2023-08-23 22:44

    孔子在魯國時是執掌刑名的,殺的人少麼?別什麼是都往孔子身上推,自己瞎還怨太陽不亮

  • 2023-07-26 14:25

    印第安人大屠杀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远方 回复:
    以基因的角度来看,蒙古人满族人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都是以C和Q为主体的同一个民族。
  • 2023-07-26 21:26

    小说不是历史

  • 2023-08-08 13:53

    康熙那会平三番,收复台湾,攻打葛尔丹,鼎定了边界。但长年打仗,国库就没丰裕过,这才有康熙康熙吃糠喝稀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