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平民出身的君主,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清除功臣的行动。然而,他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下令处死樊哙的决定,至今仍让许多历史学者感到困惑。这一举动与刘邦以往的政治手段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后人对当时政治局势和刘邦个人心理的种种猜测。尽管刘邦在统治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但这一最后的决策却成为了他政治生涯中一个难以解释的谜团,也为后世研究汉代初期政治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案例。
樊哙不仅是刘邦的部下,还与他有姻亲关系,更是曾在危难时刻救过刘邦的性命。如果刘邦处决了樊哙,肯定会招来后人的非议。然而,作为历史上以谋略著称的刘邦,这一决定并非一时糊涂,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策略。他这么做,显然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而非简单的冲动之举。
【一、多几分信任】
樊哙是刘邦的老部下,刘邦对他有着特别的看法。提起樊哙,大家首先会想到鸿门宴那件事。那时候,项羽的兵力占绝对优势,而且项羽本人也非常厉害。所以刘邦在面对他时,只能选择低头认输。
刘邦心里清楚,这次赴宴项羽肯定没安好心,搞不好自己就得栽在这儿。正因如此,他才特意带上樊哙,指望他能护着自己周全。不过刘邦也明白,要是项羽铁了心要他的命,就算樊哙在场也拦不住。
樊哙深知此行风险不小,但他仍然决定跟随刘邦同去。这充分体现了刘邦对樊哙的信任,以及樊哙对刘邦的忠心。两人的关系远不止于此,他们还有一层亲戚关系——连襟。
在楚汉争霸时期,虽然韩信的军事才能更为突出,但这并未动摇刘邦对樊哙的信任。大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每次出征都必定带上樊哙,而樊哙也始终冲锋在前,毫不退缩。即便到了刘邦晚年,他开始对开国功臣进行打压,但樊哙与刘邦之间的情谊依然坚不可摧。
只要吕雉稳坐皇后之位,刘邦对樊哙的信任就不会动摇。然而人心难测,在刘邦眼里,没有什么比他的皇位更关键。随着时间推移,任何关系都可能发生变化,但刘邦始终把江山社稷放在首位。他对樊哙的信任,完全取决于吕雉在宫中的地位。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失去刘邦的信任。说到底,对刘邦而言,维护政权才是重中之重,其他一切都可以为此让步。
公元前195年,刘邦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谁来继承他的皇位。这个问题让他十分纠结,因为他最钟爱的妃子所生的儿子,无论是性格还是外貌,都与他极为相似。
吕后在朝廷中的长期布局不容小觑,最终刘盈顺利继承了皇位。刘邦病重之际,有人向他告密,指出樊哙与吕后暗中勾结,一旦刘邦去世,樊哙就会发动兵变,除掉刘邦最疼爱的戚夫人和刘如意。
当时樊哙正率领军队在前线协助朝廷平定燕王卢绾的叛乱。得知这一消息后,刘邦立刻大发雷霆,随即命令周勃和陈平前往处决樊哙。刘邦这一决定后来让不少后人感到不满和遗憾。
樊哙跟着刘邦打拼多年,就算没立大功,也吃了不少苦头。可刘邦竟然因为一句真假难辨的话就想杀他,这做法确实显得有点无情。不过,刘邦在后人眼里可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政治手腕也相当厉害,他怎么会干这种糊涂事?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二、帝用陈平谋】
史书记载,陈平曾向刘邦献计,但这一说法本身存疑。众所周知,刘邦当时已病入膏肓,以当时的医疗水平,他随时可能一病不起,寿命无多。相比之下,吕后身体状况良好,精力充沛。
刘盈性格温和,一旦登基,强势的吕后必然会干预朝政。陈平精明过人,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但他却向刘邦献策,建议处死吕后的妹夫,也就是太子阵营的关键人物。
这个建议简直是自找麻烦,刘邦去世后,吕后肯定会清算旧账。陈平怎么可能逃过她的报复?不光是他,整个陈家都会遭殃。除非陈平脑子进水了,否则他绝不会提出这种馊主意。
刘邦为何要除掉樊哙?这背后其实是为了保护他心爱的戚夫人和儿子。樊哙曾计划对戚夫人和刘邦的幼子不利,刘邦得知后,为了保护他们,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但真的只是杀掉樊哙就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是。真正对戚夫人怀有深仇大恨的是吕后,这场纷争本质上是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私人恩怨。
除掉樊哙不仅无法确保戚夫人和其子的安全,反而可能引发吕后的强烈报复,加速他们的死亡。即使假设樊哙被成功除掉,一旦刘盈继位,吕后很可能立即对戚夫人母子采取行动,不会像历史记载中那样让刘如意多活一阵子。
后世的人们都能理解的道理,刘邦自然也明白。除掉樊哙不仅无法保护他和戚夫人,反而会引发更大的麻烦。如果刘邦真的想确保戚夫人的安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铲除吕后,废黜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继承人。
如果吕后有机会,她绝对不会放过戚夫人和刘如意,两人的性命难保。刘邦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不会采取行动。正如前文所述,刘邦最看重的是他的江山社稷。在江山与宠妾之间,他只能无奈选择牺牲后者,以保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刘邦其实并没有除掉樊哙的打算,他也清楚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一套,从他安排陈平和周勃一同前往时,就已经预料到了结果。陈平的性格和处理方式与周勃截然不同,如果刘邦真要置樊哙于死地,完全没必要派陈平同行,只让周勃去执行就够了。
陈平作为谋士,行动前总会先权衡自身处境,而周勃则更为直率,只知奉命行事。正如刘邦所料,陈平果然一路悠闲,如同游玩般缓缓到达了樊哙的营地。
陈平没有立即执行刘邦的命令处决樊哙,而是选择将他押送回都城。然而,就在押送途中,刘邦突然去世,整个局势随之发生剧变。那么,刘邦当时下达这一命令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三、故意为之】
刘邦到了晚年,心里始终放不下一件事,就是担心自己死后大汉的江山会出问题。按照传统规矩,皇位传给嫡长子刘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刘盈生性温和软弱,而吕后则截然不同,她强势且手腕高明。外戚势力过于强大,必然对国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引入另一股力量来制衡。作为刘邦的原配,吕后与朝中几位重要大臣关系密切。
萧何和曹参虽然备受吕后敬重,但两人年事已高,并非最佳选择。刘邦于是将注意力转向年轻将领,最终选中了周勃。周勃不仅战功显赫,为人忠诚可靠,且正值壮年,各方面条件都符合刘邦的需求,因此成为刘邦心目中的理想人选。
周勃虽然忠诚可靠,但缺乏政治手腕,难以应对吕后的权谋,因此需要一位得力助手。刘邦排除了张良和萧何,认为曹参等人智谋有限,最终选择了陈平作为最佳搭档。
陈平与功臣集团的关系一直不好,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名声问题。刘邦担心自己死后,陈平可能会因为功臣集团的打压而投靠吕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邦采取了强硬手段,他下令处死樊哙,这样一来,陈平就不得不与功臣集团结盟,无法再投向吕后那边。刘邦的这一策略,确保了陈平与功臣集团站在同一战线,避免了内部的分裂。
刘邦曾公开表示,这次行动是采纳了陈平的建议。即便后来陈平没有对樊哙下手,他与吕后的关系也难言融洽。此外,陈平与功臣集团之间原本并无太多往来,但这次刺杀任务使得他和周勃不得不站在同一阵线上。
刘邦临终前特意以樊哙为例,警示吕后在他死后切勿轻举妄动。这一举动意在让吕后明白,刘邦可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备措施,任何越轨行为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刘邦试图确保自己死后政局的稳定,防止吕后因权力过大而做出不可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