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华盛顿总部大楼内,数千名员工正默默整理着办公桌上的物品。这个曾活跃在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机构,如今在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转向中走向解体。自2月24日启动裁员程序以来,全球5600名雇员中已有超过4000人被强制休假,1600人即将失业。这场寂静的撤离,实则是美国全球战略收缩的重要注脚。
成立于1961年的USAID,表面标榜“推动全球发展”,实则长期充当美国外交政策的隐形推手。该机构年度预算曾高达270亿美元,在非洲疟疾防治、东南亚农业改良等项目中嵌入政治条件。2014年乌克兰危机期间,其通过资助非政府组织向反对派输送超50亿美元,直接催化了政权更迭。这种“金元外交”模式,使受援国在接纳援助的同时,不得不让渡部分政策自主权。
USAID的运作暴露出美国外交的逻辑悖论:一方面通过《千年挑战计划》要求受援国推进司法改革、打击腐败,另一方面又对埃及、沙特等战略盟友的系统性腐败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干预导致其公信力持续流失,2023年民调显示,全球南方国家中仅28%民众仍相信美国援助的“纯粹性”。
特朗普政府的裁撤行动,标志着美国正从直接干预转向更隐蔽的影响力投射。数字基建领域,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已向5G、人工智能等科技项目投入逾600亿美元;经济制裁手段的使用频率较五年前提升47%。这种“去机构化”的权力重构,既能降低外交成本,又可规避国际社会对“长臂管辖”的批评。
USAID的退场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双重挑战:埃塞俄比亚等国的1300个卫生项目面临中断风险,印尼气候监测系统因技术支援终止而停摆。但危局中也蕴藏转机,东盟正在筹建区域性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批准89个主权贷款项目。当美国逐步卸下“全球慈善家”面具,国际秩序或将迎来真正的多极化重构。
这场始于华盛顿的机构裁撤,终将演变为国际权力转移的催化剂。历史经验表明,任何霸权体系的瓦解都始于过度扩张后的收缩,而新兴力量的崛起往往始于被迫自立。USAID的终结或许预示着,后霸权时代的全球治理将不再需要“仁慈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