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史上的关键人物:戴传曾与那些不为人知的突破

文叔故事汇 2025-04-23 20:31:38

1921年12月21日,宁波月湖边的一户书香门第迎来了一个男孩的降生。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紫薇街长大的孩子,日后会成为中国核能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戴传曾的祖父是清朝举人,父亲是中学数理化教师,家里八个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儿子。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他从小就浸润在知识与爱国情怀中。

1938年,17岁的戴传曾考入西南联大,成为这所传奇大学的第一届学生。

那时的西南联大刚迁至昆明,条件极其艰苦。

40多个学生挤在一间茅草房里,晚上靠煤油灯照明,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师生们不得不躲进山里,晚上再回来上课。

尽管生活艰难,戴传曾仍然坚持学习,靠奖学金和做家教维持生计。

1942年,他在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题目是用分析力学解决天体运动中的行星运动问题。

毕业后,他留在西南联大担任助教,同时继续深造。

1946年,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降临——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考试。

全国八大城市共有400余人报考物理专业,戴传曾一举夺魁,获得赴英国留学的资格。

1947年,他进入利物浦大学,师从中子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查德威克教授。

在英国,他利用回旋加速器开展核物理实验研究,成为国际上首批通过核反应测定原子核自旋宇称的学者之一。

195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面临人生重大抉择。

当时英国多家研究机构极力挽留他,但抗美援朝的消息传来,戴传曾毅然决定回国。

"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这句话让他热血沸腾。

同年冬天,他登上回国的轮船,开启了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崭新篇章。

回国后,钱三强亲自到火车站迎接他,并让他负责核探测器组的研发工作。

当时中国核科学研究几乎从零开始,实验室条件极差,但戴传曾毫不退缩。

抗美援朝期间,王淦昌从朝鲜带回一项紧急任务:研制便携式辐射探测仪,以监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弹。

戴传曾带领团队迎难而上,自己骑自行车到北京天桥旧货摊淘零件,吹玻璃管、设计电路、焊接组装。

短短时间内,他们成功研制出卤素盖格计数管和强流管探测器,填补了国内核探测技术的空白。

这项成果后来推广到华东电子管厂批量生产,195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中国当时既没有加速器,也没有反应堆,如何开展中子研究?

戴传曾打听到协和医院有一废弃的500毫克镭源,便与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合作,修复设备提取氡气。

他将从英国带回的铍粉与氡气封装,制成了氡-铍中子源,这成为中国早期中子研究的唯一来源。

有了中子源,他又带领团队攻关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很快突破技术瓶颈,产品性能优良并实现量产。

20世纪50年代,他指导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获得首批中子截面数据。

随后又成功研制中子衍射谱仪,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成就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60年代,戴传曾在核潜艇动力堆等国家重点项目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参与中国第一个大型材料热室的工艺设计,使该项目接近70年代初国际水平,为材料辐照实验研究创造了条件。

在戴传曾的科研生涯中,他创造了中国核电领域的五个"第一":

第一台"东风一号"中子晶体谱仪、第一台中子衍射谱仪、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堆、第一批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

这些突破性成果,让中国核能研究一步步走向世界前沿。

1980年,戴传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作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他不仅推动科研,还培养了大批人才,如李德平、唐孝威等杰出科学家。

他促成中国与美国核管会的合作,派遣骨干出国培训,为核电安全研究打下基础。

即使功成名就,戴传曾始终心系家乡宁波。

1987年,他牵线搭桥,促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宁波玻璃厂合作,建成首条生产自动化线,推动了全国玻璃行业的技术革新。

1990年10月,69岁的戴传曾率团赴法国考察,因劳累过度病倒。

回国后病情恶化,于11月18日不幸逝世,恰巧错过次日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研究中心的奠基仪式。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这样评价他:"风雨同舟共建核能三十载,感君子德高才广为我楷模;重任在膺突罹恶疾仅匝月,慨扁仓竭智尽术难挽鹤翔。"

从宁波月湖边的少年,到中国核能科学的开拓者,戴传曾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

他留下的不仅是五个"第一"的辉煌成就,更是一种迎难而上、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

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0 阅读:0

文叔故事汇

简介:品故事、谈成长,于文字之间,见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