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个旧的一个贫困农村。
小时候,他常常饿肚子,最大的梦想是“玉米秆上结五六个棒子,一株植物上长西红柿又长土豆”。
这个看似天真的愿望,后来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1977年,高考恢复,他抓住机会考上云南农业大学,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1982年,他的导师段永嘉问了一个问题:“几千年来,农民不用农药是怎么控制病虫害的?”
这个问题,让他研究了30年。
2000年,他的答案登上《自然》杂志封面——利用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能减少60%农药,增产20%-30%。
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让无数农民受益。
201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人们更爱叫他“农民院士”。
因为他真的在种地。
2015年,60岁的他主动请缨,去全国最穷的县之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
第一次进村,他哭了。
篱笆房、火塘、几袋玉米,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当,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
他决定留下来,一待就是5年。
扶贫第一步,他给每户发10只鸡、2头猪,结果全被村民吃掉了。
他明白,光给东西不行,得教技术、搞产业。
澜沧冬天温暖,适合种马铃薯。
但村民不敢试,怕失败。
他软磨硬泡,终于有人拿出2亩地试种。
结果,一亩地赚了5000元,相当于他们一年的收入。
第二年,村民抢着种。
2018年,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起一颗2.5公斤的土豆,自豪地说:“北京饭馆的土豆丝,5盘有4盘是我们的!”
冬季马铃薯让澜沧成了全国最早上市鲜薯的产区,每亩增收2500-7000元。
但这还不够。
澜沧有40万亩思茅松林,他灵光一闪:能不能种三七?
三七是名贵药材,但大田种植要打农药,土地种一次就得荒废10年。
他的团队研究出“林下三七”——不用农药化肥,让三七回归森林。
2016年试种5亩,成功了。
有企业出10亿买他的专利,他拒绝了,免费送给农民。
唯一的条件:企业赚了钱,分15%给村民。
如今,澜沧种了8000多亩林下三七,每亩收入5万-15万元。
村民李娜努种了2亩,哪怕没管好,也赚了五六万。
她说:“以前哪敢想,我们拉祜人能种这么金贵的东西?”
除了教技术,他还办培训班,专收农民学生。
从2017年开始,他开了24个班,教种土豆、三七、蔬菜,培训1500多人。
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
学员马正发种10亩土豆,赚了7万,还带动全村32户一起脱贫。
2020年,朱有勇又开电商班,教农民网上卖货。
有人问:“院士为啥亲自种地?”
他说:“宾馆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家乡做事,比什么都强。”
2019年,澜沧贫困率从41%降到1.6%,提前脱贫。
他被评为“时代楷模”,但最开心的,是村民排队请他去吃杀猪饭。
他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
如今,70岁的他还在澜沧,想着怎么让产业更长久。
因为脱贫只是开始,乡村振兴的路还长。
他的故事,就像他写的歌:“澜沧江边蒿枝坝,千朵万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