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刀、化疗药和免疫细胞成为抗癌标配时,人类抗癌战场正悄然迎来一支“神秘部队”——那些曾被视作健康大敌的细菌,如今竟化身精准打击癌细胞的“活体导弹”。
中国科学家研发的DB-1菌株,更让这场“以菌攻癌”的医学革命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无数癌症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1891年,纽约医生威廉・科利在一次查房中目睹了医学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一名晚期癌症患者在感染链球菌后,原本疯狂生长的肿瘤竟奇迹般缩小。
这个看似偶然的病例,如同闪电般照亮了科利的研究方向——难道细菌感染能唤醒沉睡的免疫系统,让其主动攻击癌细胞?
带着大胆猜想,科利开始将灭活的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液注入癌症患者体内。这种被后世称为“科利毒素”的疗法,竟让10%的晚期患者实现肿瘤完全消退!
尽管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该疗法因副作用和疗效不稳定饱受争议,但科利的发现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人类探索细菌抗癌的百年征程。
二、细菌抗癌的三大“绝杀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细菌抗癌的神秘面纱。这些微小生命体凭借三大“超能力”,在抗癌战场上大显身手:
1.精准定位:肿瘤深处的“特洛伊木马”
肿瘤内部就像一座缺氧的“黑暗城堡”,这恰恰成为厌氧菌的理想栖息地。沙门氏菌、梭菌等厌氧菌凭借天生的“导航系统”,能精准定位肿瘤低氧微环境,像特洛伊木马般潜入癌细胞核心。

定植后的细菌一方面抢夺癌细胞的营养资源,另一方面释放特制毒素,直接裂解癌细胞,实现“定点爆破”。
2.免疫激活:召唤抗癌“特种部队”
细菌入侵的警报一经拉响,免疫系统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同集结号,召唤T细胞、NK细胞等抗癌“特种部队”奔赴战场。
更神奇的是,细菌表面的脂多糖(LPS)能激活树突状细胞,将癌细胞抗原呈递给T细胞,训练出精准识别癌细胞的“记忆杀手”,形成长效抗癌防线。
3.代谢调控:切断肿瘤“生命线”
在代谢战场上,细菌同样手段高超。梭菌等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能调节肿瘤微环境的pH值,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生成,切断肿瘤的血液供应。
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菌还能化身“活体药厂”,在肿瘤内部持续释放抗癌药物,形成局部高浓度杀伤环境。

早期细菌疗法就像一匹脱缰野马,未经改造的天然细菌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引发败血症、组织坏死等严重副作用。直到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突破,才让细菌疗法真正实现“改邪归正”。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刘陈立团队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三大核心改造:
缺氧启动开关:确保细菌仅在肿瘤低氧环境下“苏醒”,正常组织中保持休眠;
靶向导航系统:赋予细菌识别肿瘤抗原的能力,避免误伤友军;
定时自毁程序:设定48小时“倒计时”,防止细菌过度繁殖引发风险。
经过改造的DB-1菌株在小鼠实验中展现出惊人效果:在正常肝脏组织中的24小时清除率高达98%,而在肿瘤内的定植量却是正常组织的30倍!
更令人振奋的是,DB-1能将促癌型巨噬细胞转化为抗癌型,激活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构建起长效抗癌屏障。

如今,细菌疗法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在多个癌种治疗中展现出惊人潜力:
结直肠癌:Ⅱ期临床数据显示,沙门氏菌联合化疗使患者客观缓解率提升至45%,无进展生存期延长3.2个月,副作用降低40%;
黑色素瘤:法国居里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梭菌疗法能使肿瘤内抗癌T细胞数量暴增200%,让原本耐药的患者重获生机;
中国创新:DB-1菌株凭借精准靶向、双重免疫激活和低成本量产三大优势,成为细菌疗法领域的“中国骄傲”。

尽管前景光明,细菌疗法仍面临三大挑战:如何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定制专属疗法?如何与免疫疗法、细胞疗法等现有手段协同作战?如何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安全有效?
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细菌疗法必将与传统抗癌手段形成“海陆空联合作战”。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细菌,会成为人类战胜癌症的亲密战友,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希望。这场跨越百年的医学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人类与癌症的博弈规则!
文本来源@返朴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