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兼职堪称大清第一,但有两个要职,按规定他是没有资格担任的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14 09:38:30

嘉庆二年,阿桂溘然长逝,和珅的仕途由此迈向极盛之境。翌年,因成功擒获白莲教首要人物王三槐,和珅获晋一等公爵之位。彼时,和珅身兼首揆与首辅之职,于朝堂之上权势煊赫,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二皇帝”。

自清朝肇始,于朝臣群体之中,和珅所获成就与地位堪称空前。清代职官制度体系完备且严谨,诸多官职基于祖制规范,存在明确的兼任限制。此乃祖宗成法,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与稳定性,即便贵为帝王,亦不可贸然违背,否则便有悖于孝道之大伦,将遭致诸多非议。

然而,乾隆帝出于对和珅的极度赏识与宠信,全然摒弃祖宗既定之规,数度突破传统规制,对和珅施以格外恩典。在此背景下,探究乾隆帝针对和珅究竟采取了哪些逾越常规之举,便颇具历史研究价值。

在展开核心论述之前,有必要梳理和珅所兼任的诸多重要官职。其历任职务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文华殿大学士,此为文职高阶;首席军机大臣,于军国机要事务中扮演核心角色;御前大臣,负责侍从皇帝左右;领侍卫内大臣,掌控宫廷侍卫亲军;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内务府总管,执掌宫廷事务;步军统领,统辖京城卫戍力量;翰林院掌院学士,主导文化教育领域;镶黄旗满洲都统,负责一旗军务与民政。

上述任何一个岗位,其高度之峻,于常人而言,实乃终其一生亦难抵达之境。回溯历史,诸如明珠、索额图、鄂尔泰、张廷玉等前朝重臣,乃至后续的穆彰阿、肃顺等人,面对此类岗位所代表的层级,亦自感弗如,难以企及。

和珅所任职务远不止于此,其还兼任诸多要职。在文化领域,担任国史馆正总裁与文渊阁提督阁事;于税收关卡方面,出任崇文门监督;于民族事务管理范畴,任职理藩院尚书;在医药事务层面,兼管太医院及御药房;在司法领域,亦涉足管理刑部。

在京师诸多衙门体系内,除去礼部、工部以及若干并无实权的闲散机构,于那些执掌关键事务的核心部门中,和珅皆位居首司之职。明晰和珅所兼任的全部职务,方能正式切入核心论题。

【1、军机大臣、御前大臣按例不能兼任】

此二者皆归“差遣”范畴,并非正式职官,不具品级。然而,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军机大臣总揽国家关键军政要务,就职责权重而言,较大学士更具优势。

御前大臣,作为皇帝近身之臣,肩负着类似机要秘书之责,同时执掌内廷侍卫统领之职。在宫廷政务运行体系中,大臣获皇帝召见这一环节,御前大臣扮演着关键枢纽角色,即便军机大臣亦需经其转达沟通。从皇权统治架构剖析,军机大臣侧重于国家公共政务处理,乃国家核心政务机构的首要负责人;而御前大臣则主要围绕皇帝个人服务,专注于满足皇帝私人领域的各类需求。

自军机处设立后,雍正帝敏锐洞察到军机大臣与御前大臣不宜兼任的关键意义,旋即颁布规制,明确出任军机大臣者,不得兼任御前大臣之职。通常而言,御前大臣的选任,多从诸王以及蒙古王公群体中甄别擢拔,亦有部分皇亲国戚膺此重任。然而,其间亦存特例,如傅恒便曾以军机大臣身份短暂兼任御前大臣。

在和珅尚未崭露头角之际,乾隆皇帝始终秉持并严格践行这一祖宗定制。然而,步入乾隆统治后期,他却罔顾祖训家法,破格擢升和珅为御前大臣。此举之下,无论从公或私的层面考量,和珅皆顺理成章地成为乾隆帝身旁最为倚重的心腹之人。

嘉庆帝亲政伊始,便郑重颁布谕旨明确规定,自该时起,军机大臣一职不得与御前大臣一职兼任。此规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安排,自嘉庆朝确立后,便以制度传承的形式,在后续的清朝统治时期得以稳固延续,直至清末。

【2、和珅没有资格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翰林院,作为封建王朝文职机构中地位尊崇且人员学识层次极高之所,其供职者皆为翰林。翰林们主要承担诸如编纂典籍、修撰国史等文字类职司。尤为关键的是,此群体堪称国家宰辅的后备力量,其仕途前景与普通进士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依循既定制度,翰林院之最高执掌者掌院学士一职,依例由具备进士出身之大学士兼任。此举措蕴含深意,盖因唯有如此任命方式,方能使翰林院一众饱学之士心悦诚服,确保翰林院之各项事务得以有序推进与高效运转。

事实上,在历史规制中,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出任掌院学士并非普遍情形,翰林出身者担任此职更为常见。据御史所记,于康熙年间,曾有一位大学士,虽其名已难确切忆起,但明确其受康熙皇帝敕命出任掌院学士。因其仅为进士出身,在履新之日,竟自认为资历不足,连翰林院正门都未敢踏入。

和珅出身于咸阳宫官学,于科举之途,参加顺天乡试未中举人,文化程度仅达秀才水准。在清代官场,出身门第极为关键,此乃官员地位衡量之重要因素。无论是大学士,抑或军机大臣,若未取得进士、翰林出身,在官场格局中,相较而言便会处于稍逊一筹之境地。

乾隆并非对局势一无所知,然而,出于欲提升和珅声望之考量,他特立独行,违逆常规,任命和珅为掌院学士。据载,和珅履职之际,颇受翰林院同僚轻视。彼时,有一位编修公然于庭院中搬来长凳,袒露腹部晒太阳。和珅见状询问缘由,此人回应称,趁此晴好天气,晒一晒腹中才学。此举不言而喻,实乃借由这一行为讥讽和珅之出身背景。

【3、文官不得封公侯】

据《大清律例》明确记载:对于文官群体,若未建有显著且重大之功勋于国家,而相关主管官员却含糊不清地奏请,轻率地为其封授公侯爵位,那么,负责奏请的官吏以及接受封授之人,皆应处以斩首之刑。然而,若文官在生前既能统兵为将,又能入朝为相,且能够消除重大隐患,竭尽忠诚以报效国家,此类人员则与开国功勋同等对待,可予以封侯并赐予谥号为公,不适用上述律法条款。

从律法层面审视,针对文官获封公侯爵一事,有着明确且严苛的标准界定,即需达成“能弭除重大祸患,竭诚尽忠以报效国家”之要求。而和珅此人,在这两方面均未满足相应条件。

乾隆帝在位期间,早有封和珅公爵之意。然而,此想法面临诸多阻碍,盖因一旦贸然施行,恐致国家体制紊乱。经审慎考量,乾隆帝谋得一策,即遣和珅奔赴前线,意在使其于战事中积累军功,如此,便可依据规制,名正言顺地赐予和珅公爵之位。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突发起义,局势严峻。彼时,乾隆帝命和珅前往前线统筹战事指挥。但和珅于军事领域并无专长,在实际指挥过程中,其既缺乏军事韬略,又未能有效协调下属将领,致使指挥体系混乱,战事进展不顺。鉴于此复杂局面,乾隆帝最终不得不启用阿桂。阿桂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扭转局势,成功镇压了此次起义。

此次事件后,乾隆深知循常规途径已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遂连表面功夫亦不再敷衍。乾隆五十三年,乾隆以和珅于军务襄助有功为由,晋封其为三等伯。至嘉庆三年,又因白莲教匪首王三槐被擒,再度晋封和珅为一等公。显而易见,和珅获封一等公之举,实非光彩之事,全然是乾隆强行赐予。

和珅最终面临抄家与赐死的结局,其根源不仅在于自身擅权乱政之举,乾隆帝过度的宠信亦是关键因素。倘若和珅未曾身兼诸多重要职位,便难以踏上“二皇帝”的权势之路,最终命运或也不至于如此凄惨。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