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老港镇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开工仪式上,首批40幢统一风格的农民住宅打下地基。这是浦东新区首个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自主开发的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将通过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乡村居住环境的蝶变。
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基本生活保障。浦东新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优居”,积极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筑牢民生安居梦。
▽▽▽
首个自主开发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开工
老港镇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位于老港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的大河乡村单元,项目建设基于2019年6月获批的《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2017-2035年)》。按照规划,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总用地面积达11.14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6.68公顷,未来将为全镇符合新建条件的约446户村民提供温馨家园。

为推进该安置点项目落地,区农业农村委、区规资局、区建交委及老港镇政府多方携手,合力解决规划落地、跨村统筹、办理建设用地手续等关键问题。2022年1月,大河村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将农村集中归并点土地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转移至镇经联社,为项目建设奠定基础。
规划过程中,老港镇结合设计方案,在不突破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优化项目四至范围及布局,并通过合理安排首期启动区,保障项目分阶段有序批复、实施。经过区、镇多部门对农户资格的严格审核,最终确定首批40户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
建港村村民夏海慧是该项目的首批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属于无房户,父母位于建港村的老宅只有60平方米建筑面积,却一度居住了父母、哥哥一家三口以及自己一家四口,生活十分不便。“多亏这个项目,帮助我们实现‘安居梦’。期待项目交付后,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搬进新家。”

“本次设计一共有4种户型,分别针对不同情况的申请家庭。其中,45平方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有限的面积内如何给大家提供更多可利用空间是设计的一个重点。”作为此次项目的设计方,上海浦东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曹英楠介绍,考虑到乡村居民有保留“宅前屋后小庭院”的生活习惯,即使是45平方米的一室户,也在宅基地范围内给老百姓建设了独立的院子。
老港镇表示,此次开工的是项目一期,接下来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的方针,根据百姓的申请情况逐步开展项目二三期工程,托起更多百姓“安居梦”。
记者获悉,老港镇这一项目作为浦东首例,采用在农村集体土地上自主开发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让村民获益。目前,新区多个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拿钥匙、看新房!
回迁居民喜迎新居
浦东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方面多点发力。老港镇的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为乡村居住环境的蝶变提供了全新思路。而在周浦镇、川沙新镇,一些小区的集中回搬工作,又展现出另一幅宜居的生动画卷。
4月25日起,周浦老集镇城中村拔点改造地块C块配套商品房德浦锦庭,正式开启为期6天的首批次回迁交付工作,后续批次预计于5月份陆续启动交付工作。总计400余户居民将集中分批领取新房钥匙,开启美好生活。

德浦锦庭位于周浦镇北部,德浦路与周东北路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更在环境设计和设施配置上下足了功夫,小区环境优美、绿化丰富,还配备了游乐设施、健身设施等,充分满足居民日常所需。

“一直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今天早早来到现场拿到了钥匙,很开心很幸福!”居民们手捧新房钥匙,迫不及待地走进期盼已久的新家,里里外外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又一遍,欢笑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无一不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据了解,德浦锦庭项目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不仅改善了回迁居民的居住条件,更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周浦镇将以此次交付为起点,加速推进区域剩余安置房回迁安置工作,让更多居民早日入住新居,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跨越,书写民生改善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此外,川沙新镇润怡家园近日迎来集中回搬,889套新房整装待发,458户家庭即将开启幸福新生活。

记者获悉,本次集中回搬的889套安置房涉及轨道交通21号线、市域机场联络线等18个项目。现场,工作人员不仅认真核对材料,还耐心解答居民疑问,详细讲解协议内容与房屋使用须知。“这房子比我想象的还要好!我们一家人都很满意。”刚拿到钥匙的一位阿姨兴奋地说。
▽
近年来,浦东认真落实“建设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工作要求,不断加快项目推进和机制创新。目前,已基本建立并完善征收安置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十四五”末,浦东新区将累计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12.9万套、供应10.7万套、开工(筹措)征收安置房621万平方米,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住房困难群体“应保尽保”。
部分文字:沈馨艺
资料:老港镇 川沙新镇 周浦镇
编辑:王雨濛 施丰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