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阻击谜团:明明还有富余兵力,为啥只用一个纵队阻击廖耀湘?

刘依澜丫 2025-04-19 17:17:12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随我一同探寻文字的世界~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没人相信,只靠一个纵队,能挡住廖耀湘的十一万大军。

也不是所有的三天都能改变战局。

但这三天,拼上的是命,是一个纵队的全部血肉。

——《壹》——

黑山不是重点,却成了战役转折

十纵不是主角,起初没人以为他们能扛下这场仗。

1948年10月,锦州战场火力集中,东野主力五个纵队在硬打,林彪亲自坐镇,黑山,只是地图上一道小口子。

十纵负责在那里拖住敌人,最多三天。

所有人都知道这点,甚至林彪都明说:“黑山若失,军法从事。”话虽重,但十纵不是主力,它只有四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总兵力不过两万。

对手呢?廖耀湘兵团,十一个师,机械化部队,兵力超过十万。

一支部队要拖住五倍敌军三天,这是个死任务,但必须有人去死,命令下来的时候,十纵没吭声,他们只知道,东野主力正在攻锦州。

如果锦州打不下来,全盘皆输,如果打下来了,廖耀湘南逃,就得靠他们挡住。

十纵开始进驻黑山前线,那是辽西平原北侧一片丘陵地带,东西被医巫闾山和绕阳河夹着,中间是一道狭长公路,通往营口。

道路不宽,两侧是低洼沼泽,适合埋伏,不利大兵团展开。

从军事地图上看,像是一条天然的锁链,卡在敌人脖子上,问题是,这把锁链太细了。

——《贰》——

没人相信他们能挡住

第一天,敌人没急着打黑山。

1948年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突然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彰武,佯攻东野北线防线,一路折向黑山,大虎山。

这是一次突转,兵团指挥部前一天还在研究锦州,第二天就换了方向。

林彪却没慌,他早料到这一步,“他不会打锦州,他要往南。”林彪对部下说这句话的时候,锦州还没完全攻克。

他判断敌人想逃,唯一出路是营口,黑山就是必经。

问题来了,敌人是真要打黑山,十纵就必须拖住,不然,一旦敌人机械化部队冲破这条防线,往南推两天就到海边,坐船南撤。

10月22日,廖耀湘兵团重兵压上,十纵正面迎战。

敌人调集新六军、新一军各一个师,配备大量坦克、重炮,展开强攻,这是国民党系统内最精锐的美械部队,火力远超十纵。

敌人第一波攻势就在早晨发动,炮声连着地面颤动,山丘像被掀开,阵地上根本站不住人。

黑山西北方向的101高地失守,那是关键位置,能直接俯瞰整个防线,如果丢了,十纵阵地就被撕开口子,贺庆积坐不住了。

他是十纵司令员,原是红军出身,老资格,这时候,他下令:“拿不回来,谁也别活。”

十纵29师连夜反攻,打了整整六个小时,拼刺刀,扔手榴弹,贴身肉搏,炊事员、通信员都被拉上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

战场上的血干得很快,但尸体没人来收。

工兵把炸开的弹坑当战壕用,弹片从战士脸边飞过,没声音,只有一股风,第二天,敌人又来,换方向,从大虎山东翼突破。

这里地势低洼,有一条碎石公路通向防线,十纵早料到,埋下雷区,但敌人带着扫雷车。

敌军机械化部队是十纵的死敌,他们有坦克,十纵没有,怎么办?夜里用手榴弹绑在竹竿上,等坦克开近了,从地道口钻出来,一根一根地插。

有人被坦克碾了,连叫都没叫一声。

有人没等命令就冲上去,有人把身上剩下的手榴弹全塞进坦克履带,他们不是不怕死,但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死得慢一点,主力就能回得快一点。

——《叁》——

孤军未败,敌意已乱

到第三天,十纵已经几乎打光了,伤员躺在弹坑里不肯退,有的嘴里咬着绷带,身体却还撑在壕沟边。

伤兵让位给还能开枪的,炊事员端着饭锅送完饭就被塞了一把枪。

他们从来没这么打过仗,不是拼胜负,是拼时间,每活一天,都是拿命在赌敌人的退路会不会被封死,而敌人已经开始慌了。

10月24日,廖耀湘在司令部里来回踱步。

情报显示:东野主力已经从锦州方向回师,正逼近辽西,他不知道有多少部队,猜不出会不会打他的侧翼。

他开始考虑转向,撤?打穿?还是就地硬拼?

但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黑山卡着他的脖子,三天了,竟然还没拿下,这是他没算到的,国军前线指挥官开始急躁,下令强攻。

炮火更密集,飞机开始投弹,整个大虎山烟尘遮天,阵地变成焦土。

但十纵没退,他们把阵地割成若干段,每段由一个排死守,退一步也要换一个敌人,这一天下来,十纵阵地平均一个小时换一次阵地指挥官。

换的不是人,是血,贺庆积开始下最后一张牌。

他把预备队和内蒙骑兵师投入战场,这支骑兵原是支边部队,不擅长防御战,可现在顾不上了,他们从侧翼抄敌后路,夜间冲击敌炮兵阵地,劫了三门迫击炮。

没炮弹,就靠手雷,没手雷,就点燃柴草,在夜色里制造火力假象。

这一晚,廖耀湘收到报告:黑山守军不明,多次反扑,有侧翼兵力出现,他误判了,他以为十纵不是孤军。

林彪等的就是这误判。

25日夜,东野主力一纵、三纵、四纵、九纵已经完成对廖兵团侧翼包抄,后方的十二纵从长春南下封死营口方向,敌人彻底陷入辽西平原中央。

但包围还差临门一脚,十纵必须继续拖。

——《肆》——

不是胜利,是堵住退路的代价

10月26日凌晨,黑山方向,敌人已不再强攻,他们不敢再拼了,部队开始回撤,调头想向西南突围,可退路,已被堵死。

26日正午,东野主力在辽西平原合围成功,完成了战役中最关键的一次大包抄。

十万敌军被困,没有退路,没有补给,没有时间,廖耀湘兵团开始解体,新六军试图北突,被六纵拦下,新一军转向南线,被十二纵击溃。

整个兵团进入全面溃败状态,此时,十纵终于接到命令:“可以后撤,准备追击。”

这是一支只剩一半兵力的部队,许多连队已经没有编制,通讯只靠跑腿传话,炮兵连只剩观测员和几门残破迫击炮。

黑山阻击战结束了,三天零四小时,死守阵地,硬顶敌军,直到合围完成。

东野战报后来写:“第十纵队以血肉之躯阻敌三日,为主力合围创造了战略窗口。”可在黑山阵地上,没有人说这话。

战士们默默收拾弹药,掩埋战友,山坡上插着红布条,那是他们临时的墓碑。

这场战役没有胜利者,只有一群用命换时间的人,敌人全军覆没,林彪在锦州电报写下:“大胜!歼敌十万!”毛泽东在电报上批示:“辽沈战役决定性胜利。”

可那一天,贺庆积没说一句话。

他走过101高地,看着那一块被翻烂的阵地,没炮弹坑的地方,是战士死战的地方,他知道,如果当初多退一步,这场仗可能就不是今天这个结局。

黑山不是最惨烈的一战,却是最关键的一环,十纵不是主角,却成了胜负手。

那三天,不是攻城略地,是堵住敌人逃生的最后一道门,他们守住了,用的不是战略,是命。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