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兴趣班越来越多,孩子的笑容却越来越少

曼文随心课程 2025-04-11 10:32:53

现在的家长,总是有一种“做得越多,孩子就越好”的思维定式。

于是,不仅给孩子安排了从小吃饭睡觉到上学都必须精心规划,连玩耍、休息时间也得用兴趣班来填补。于是乎,你家的宝贝就有了无数个“专业兴趣班”:艺术、数学、英语、编程,甚至“深度开发孩子的思维潜力”等等。

大家都在报,似乎不跟风就落后了。

我一直觉得,这种趋势有点像“你家孩子都去上外语班了,我家也得去报个,至少我心里不慌。”

但想一想,真的是所有的兴趣班都能让孩子“多才多艺”吗?

未必。

这就像盲目跟风买股票,别人赚钱了,你就以为自己也能赚,结果一不小心把钱打了水漂。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有些兴趣班,根本没有必要报,不仅浪费时间,甚至可能还给孩子带来负担。”

听到这句话,我深感惭愧。

你想啊,家长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超级英雄”,结果把孩子推上了一个个被自己定义好的“兴趣战场”。

但这些课程到底有没有用?家长真的了解吗?还是只是为了跟别的家长拼谁的孩子更“牛”?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超前的学科类兴趣班

当今社会,家长们普遍有一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心理,尤其是看着其他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学科类兴趣班,心里那个焦虑就像催化剂一样,推着你不得不赶紧给孩子报个班。

数学、英语、逻辑思维,啥都不落下。小小的年纪,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学前数学班”!“早期英语拼读班”!

孩子才三岁半,你就拿着奥数教材给他看了?这操作,我真是头一次见。

对这种“超前”的教育,我真是想说一句:“孩子不是你生出来的学霸。”李玫瑾教授指出,早早让孩子接触这些超前的学科内容,其实对他们的脑力开发根本没有实质帮助。

大脑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特别是像数学这种涉及抽象思维的学科,4岁之前根本没有必要过早引导。

其实孩子们的数学敏感期大约在4岁以后。别以为给孩子打下一个超前的基础,就能保证他将来能当个数理天才。

实际上,这种“过早教育”就像是给植物浇太多水,结果可能让根系腐烂,反而适得其反。

二、孩子不感兴趣的特长班

其实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名特长班的原因,是想让孩子有个“特长”,好让自己在亲朋好友面前有个“炫耀点”。

你看,我家孩子吉他弹得有模有样,还能在小区晚会上表演,真是不得了!

但前提是,孩子要喜欢。

你不喜欢吉他,可是爸妈觉得你得会点乐器,不会吉他就不会拉风,怎么办?于是你就得去学,学得磕磕绊绊,表演的时候一声不和,连音符都找不着。

爸妈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没事,慢慢来,反正他有潜力!”

就像我家邻居李阿姨,她的孙子就学了吉他,问题是,这孩子根本对音乐不感兴趣。李阿姨说,孙子弹吉他就像对着电视里的足球赛大喊“加油”,每次练习都像是一场“刑罚”,为了让他练,家里连吉他都已经换了三把了。

最终,他依然对吉他有一颗“冷若冰霜”的心。

你说,这能行吗?有时候,孩子的兴趣比一切特长更重要。你想让孩子成“才”,但结果可能只是让他变得“怨气冲天”。这时候,“特长”不再是兴趣,而成了一种负担,直接影响孩子对其他事情的兴趣。

家长们,别总拿“天赋”这个概念安慰自己,搞明白孩子真的对什么有兴趣,才是王道。

三、“名气十足”的兴趣班

再说那些“名气十足”的兴趣班,大家都知道,最容易被“别人家孩子”这句话所吸引:“你看小明参加了那个学科班,结果真是越学越牛,成绩稳稳的。”

一听到这些,心里就开始冒汗,“不报怕落后!”于是,你不问孩子的兴趣,也不管课程是不是合适,就匆忙报名。

这类“名气大”的班,往往更让人上当。

就拿那种“思维开发班”来说吧,当时可火了,说是能增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在课外提升孩子的数学、语文水平。

你以为孩子上完了,脑袋瓜就更灵光了?

不,事实是,孩子上了几个课后,满脑子全是成人化的逻辑题,完全不能理解。原本应该是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激发思维的课程,硬生生地成了一堆枯燥的题目,孩子们不仅不感兴趣,反而生出了对学习的厌倦感。

父母看到这里,心里一阵阵后悔:“这钱,花得真是冤枉。”

有时候,家长们给孩子报兴趣班,真的不能看外面的“光环”多大,应该看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情况。

别把自己幻想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那样,最终受伤的只会是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情。

所以说,兴趣班报不报,根本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怎么“有意思”的问题。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首先得考虑的,是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如果你把孩子的兴趣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只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最好的教育,往往是顺其自然的,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而不是把他们推到你定义好的“高光时刻”上。

如果你家孩子还在犹豫要不要报个班,记得先给他们时间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兴趣,不是逼着孩子“快快进步”,而是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去玩耍、去感受世界。

如果你把这些“兴趣班”看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项“任务”,你会发现,孩子自然会因为兴趣而成长,学习也不再是压力,而是快乐。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给孩子报兴趣班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

这个班,孩子真的需要吗?

0 阅读:0